黎民表
诗句原文: 滤水断来人,圆泓媚幽寂。 应知澹泊心,不受莲花色。 译文注释: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圆照亭”的亭子,它位于园林之中。亭子里的水清澈见底,周围环境幽静,使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然而,诗人知道只有保持淡泊的心性,才能不被外界所扰,不被世俗所累。 赏析: 《园居杂咏二十首为顾玄言作·其十九·圆照亭》是明朝诗人黎民表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圆照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内心的感受
注释 园居杂咏二十首为顾玄言作 其十六 石雪赖 水石霜萦薄,波涛日激撞。 平生多履险,莫误吕梁淙。 赏析 这首词是顾元庆的《园居杂咏》中的一首。这是一首咏物诗。全篇以“石”为中心意象,写石之坚贞、清高、磊落、不羁,同时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志向和情怀。 上片写石的坚贞。起句“水石霜萦薄”,写水石在寒霜中显得更加冷峻。次句“波涛日激撞”,用浪涛来喻指世事的艰难和人生的曲折,更衬托出水石的坚韧。
杂画为刘仲脩题 其三 清溪漫飞絮,策蹇疑无路。 不为探梅花,谁肯冲寒去。 注释: - 清溪漫飞絮:清清的溪水边飘散着纷纷扬扬的柳絮。 - 策蹇疑无路:骑着驴子前行,却怀疑前方没有路。 - 不为探梅花:不是为了去探寻梅花,而是另有所图。 - 谁肯冲寒去:又有谁会愿意冒着严寒去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景象,诗人通过生动的笔触,将寒冷的天气和孤独的旅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杂画为刘仲脩题 其一 古木带溪回,寻径路迷。 莫惊春事尽,花在野桥西。 注释: - “古木带溪回”:古老的树木环绕着溪流。 - “寻径路迷”:寻找路径而迷路。 - “莫惊春事尽”:不要惊动春天的结束。 - “花在野桥西”:花朵生长在野桥西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自然景观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气息。诗中“古木带溪回”形象地勾勒出一条曲折蜿蜒的溪流和周围茂密的古树,给人一种静谧
【注释】 1. 丈室:指宽敞的居室,这里指诗人自己住的地方。 2. 藩篱:篱笆。 【赏析】 此诗写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句“青山无隙地”,写青山上没有空隙可以开辟为住宅。次句“会景方卜筑”,“会景”意为遇到合适的景色、机会才去建屋居住;“卜筑”是筑屋的意思。三句“那知藩篱外,隐予诚亦足”,意思是说:哪曾想到,我住在藩篱之外也足够了,因为我能经常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全诗意境优美,语言朴实
注释:蝉螳借假的翅膀鸣叫,真正的人却以脚趾行走。 划然一声,空山之中,万壑泉水都奔涌而出。 赏析:这首诗是顾玄言为“啸斋”所作的二十首园居杂咏之一。全诗四句,第一句写蝉螳借假的翅膀鸣叫,第二句说真正的人却以脚趾行走。第三句写划然一声,形容声音之大。第四句写万壑泉涌,形容声音之洪。此诗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万物的声音之美
《杂画为刘仲脩题 其四》是明代诗人黎民表的作品。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 一片空濛色:描绘了一片朦胧而广阔的景色,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 前山雨乍来:突然降下的山雨,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和情感张力。 - 荒村应可泊:在如此荒凉的村庄中,或许可以找到一处可以停泊的地方。 - 且棹酒船回:在雨后,可以尝试划动一叶小舟,回到温馨的家中。 《杂画为刘仲脩题 其四》不仅是对一幅画作的赞美
杂画为刘仲脩题 其二 溪上风欲来,扁舟归渐紧。不暇问桃源,赖是柴门近。 注释:溪边吹来的风越来越强烈,扁舟归家的心情也逐渐紧迫。没有时间去打听桃花源的事情,幸亏有柴门近在咫尺。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故乡美景的无限向往。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风光,诗人在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注释:龙象的力气,支撑着石经幢,它孤标独步,撑起整个园林。金薤无人识,千年的花雨,浸润了这石经幢。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石经幢的雄伟壮观和孤独高耸。诗中的“一资龙象力,孤标尚撑拄”形象地描绘了石经幢的巨大力量,犹如龙、象一般威猛有力,独立于园林之中。“金薤无人识,千年渍花雨”则进一步强调了石经幢的神秘与尊贵,它如同金黄的薤草一样独特而珍贵,历经千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仿佛被花雨浸染一般
杂花满芳树,四时不改色。有酒须尽欢,春风应可惜。 诗句大意描述了搴芳亭的春日美景,杂花盛开,四季如春,美酒与好景不可辜负,应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 关键词意解读: - 杂花:指各种不同种类的花聚集在一起,形容花园中百花齐放的景象。 - 芳树:指树木芬芳,常用于形容春天的气息和景色。 - 四时不改色:表示一年四季景色都保持新鲜美丽,没有因为季节变化而改变。 - 有酒须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