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
彭蠡见雁 秋季经过衡阳,春天回到彭蠡居所。 远行的道路遥远,此去的心意如何? 水波阔远飞鸟难尽,沙平之处影子容易稀疏。 归来倘未晚,为报故人书。 注释: - 秋过衡阳浦:秋天经过衡阳的渡口。 - 春还彭蠡居:春天回到彭蠡的住所。 - 迢迢关塞远:遥远的关塞路远。 - 此去意何如:此去的心情如何。 - 水阔飞难尽:水面宽阔,飞鸟难以飞尽。 - 沙平影易疏:沙滩平坦,影子容易变得稀疏。 -
东隐 林居乃其业,岂曰远尘纷。 日出亲耕凿,山深断见闻。 拙无言作赋,穷不送将文。 我已甘逃世,年多未识君。 注释: - 林居乃其业:在山林中居住是他的职业。 - 岂曰远尘纷:谁说远离尘世纷扰。 - 日出亲耕凿:太阳出来时,我亲自耕种开垦土地。 - 山深断见闻:在山深处,我断绝了与外界的接触和听闻。 - 拙无言作赋,穷不送将文:我笨拙无能,无法写作赋;穷困潦倒时,我不会送人将文。 -
移崆峒山庄 嗜寂能安土,移栖欲近田。 还因数椽旧,得此一区偏。 墙短从山入,庭虚待月悬。 宁知师俭意,于分且宜然。 注释 嗜:喜好;移栖:迁移居住;安:安居; “一区”指小园,偏:偏僻,不繁华。 墙短:围墙矮小;从山入:从山上进来; 庭虚:庭院空旷; 师俭:晋朝人王俭字彦儒,曾任丹阳尹; 于分:按自己的意思;且:尚且,表示一种让步的语气。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崆峒山庄所写。首联两句说
【注释】: 龙池:指瀑布下的水池。 一勺水:喻指清白的节操。 混俗缘何事,劳形直至今:世俗之事何必纠缠,劳形至死也无补益。 浮踪从此定,尘土莫相侵:随波逐流的行踪就此决定,不要让尘世的纷扰侵犯你的清净心灵。 赏析: 此诗是诗人自咏之作。首二句写瀑布下深潭的景致,三、四两句以“一勺水”比喻高洁的志节,五、六两句抒写人生苦短,及时洗心革面,摆脱尘世烦恼,七、八两句点明归隐的决心和对世俗的鄙弃
【注释】 野烧:指山野中燃烧的草木。冬烧入云端,连山照暮寒:冬季里,山野中草木燃烧起来,火光冲天直上,与天上云朵相接,照亮了连绵不断的群山,映照着傍晚苍凉的景色。隐峰霞欲烂:隐伏的山峰,在晚霞的映衬下,仿佛要燃烧起来一样。衔岭月初残:月亮挂在山岭之上,被山间的云雾遮掩,显得朦胧不清,好像月影还残留在岭间似的。明灭缘风度,苍茫隔水看:山风吹动树木,使得树梢上的火光时明时暗
忠节祠前诚斋先生手植罗汉松, 移根自祗苑,遗爱为诚斋。 曾借琴书润,犹当俎豆阶。 地灵人自美,风古色逾佳。 剪伐宁须戒,伊人众所怀。 注释: 1. 忠节祠前:指在忠节祠附近。 2. 诚斋先生:指张公真卿,因他号诚斋,故称。 3. 移根自祗苑:指罗汉松是从祗园寺移植而来。 4. 遗爱为诚斋:指张公真卿将这棵罗汉松留给了诚斋先生。 5. 曾借琴书润:指张公真卿曾通过弹奏琴曲和阅读书籍来滋润这片土地
诗句释义: 1. 西月下岩关:在西面的月光照射下,映照出了岩石关口的轮廓。 2. 流辉绝壁间:流动的光芒在峭壁上空闪烁,宛如一道道流光。 3. 照岩分石势:明月的光影映照在岩石上,将山石的形状划分开。 4. 穿树落衣斑:月光穿透了树木,使得树叶投下斑驳的影子。 5. 洞壑龛灯浅:洞穴中的灯光微弱,显得十分昏暗。 6. 楼虚斋磬闲:楼阁因月光而显得有些虚无缥缈,斋堂里的磬声也显得宁静悠远。 7.
闰九月九日石莲洞 季秋逢再闰,佳节复重阳。 故向分阴惜,偏欣九日长。 菊迟如待客,酒至且流觞。 莫厌登攀意,良时未可忘。 注释: 1. 季秋:指农历九月,是一年中气候最凉爽的时候。 2. 重阳:即重九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农历九月初九日。 3. 故向分阴惜:过去的日子已经过去,我们珍惜每一个时光。 4. 偏欣九日长:特别喜欢这一天的时间长。 5. 菊迟如待客:菊花开的慢像在等客人到来一样。 6.
闻刘龙山入洞 闻讯刘龙山已经进入山洞, 为期久不至,忽枉暮相闻。 期待他的到来已久而未果, 忽然傍晚听到他的讯息传来。 赖有岩头石,岧峣可伴君。 幸好有山崖上的巨石, 可以陪伴你度过时光。 野烟迷树影,舍火远人群。 远处的烟雾迷住了树林的影子, 人们远离了火光和人群。 坐听风林叶,能无客思纷。 静静地坐在树林中聆听着风声和树叶, 心中不禁生出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 赏析:
【解析】 此诗作于元至正四年(1344)秋,当时作者在京师任翰林待制。程松溪是作者同年进士,此时已入为翰林院编修官,与作者同朝共事。诗人在京城时曾赋《寄同年程松溪》一诗,表达了对程松溪的关心和祝愿。全诗八句,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程松溪入仕。“匪材惭附骥”,“匪”通“非”,言自己不是有才能的人而能附骥。“附”,指攀援,依附;“骥”指千里马。第二层写程松溪遭逢不幸。“何意遭逢日”,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