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戣
``` 尊以父皇帝, 赂之十六州。 终无啖饭所, 谁不石郎羞。 诗句释义 1. 尊以父皇帝:这里指的是后晋高祖(石敬瑭),他尊奉自己的父亲石敬瑭为皇帝,以此建立自己的统治。 2. 赂之十六州:表示后晋高祖为了巩固权力,向周边地区送去了十六州的土地和财富。 3. 终无啖饭所:意指后晋高祖虽然得到了土地和财富,但最终没有稳定的吃饭之地或经济来源。 4. 谁不石郎羞:这里的“石郎”是对石敬瑭的昵称
注释:不一定黄明会存在,但最终还是丑口亡国。 难以让蜘蛛网漏掉,不能让败落的毡子藏身。 赏析:这首诗是咏史的诗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叹和对人性弱点的批评。 “未必黄明在”中的“黄明”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个人物,他可能曾经是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可能会逐渐变得腐败堕落,最终走向灭亡。这句诗表达了一个观点,即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赏析:咏史二十二首(其一) 真主乘昌运,假王恢隽功。如何亡赖子,失笑未央宫。 注释:在这首诗中,“真主乘昌运”和“假王恢隽功”分别指的是真正的统治者和虚假的君王都在追求自己的功绩。而“如何亡赖子”和“失笑未央宫”则表达了对那些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之人的讥讽。 译文: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指出了真正的统治者和虚假的君王都在追求个人的功绩,但结果却各不相同。对于那些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之人
注释翻译: 猛上临光殿,生擒归命侯。 猛上临光殿,生擒归命侯。猛上临光殿,生擒归命侯。这是说,你勇猛地冲到临光殿,活捉了归降的侯王。 师心无学术,与子失贻谋。 师心无学术,与子失贻谋。这是说,你的心性是专横的,缺乏学问和谋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英勇而专横的形象。他勇猛地冲进了临光殿,生擒了归降的侯王。然而,他的心性却非常专横,缺乏学问和谋略。这种性格使他失去了正确的指导和决策
“大邑周新造,曾孙武始王。伯夷方马谏,尚父已鹰扬。”这四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赵戣的《咏史二十二首·周武》。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1. 大邑周新造: - “大邑”指的是古代诸侯国的都城或重要城市,这里可能指的是西周的首都镐京。 - “周新造”意味着周朝在这个时期开始重建和扩展其领土和影响力。 2. 曾孙武始王: - “曾孙”指的是周武王,是西周的开创者之一
诗句释义与赏析 赵戣《咏史二十二首》其二十 【诗句】 万世家为国,长城山作围。 试凭骊岫望,秦鹿几年肥。 【译文】 万家为国而战,长城环绕群山。 我试着站在骊山之巅远眺,想看看那被战火蹂躏的几年中,那些曾经肥壮的秦鹿如今又有多少存活下来? 【注释】 1. 万世家为国:指国家面临外敌侵扰,许多家庭为了保卫祖国而战。 2. 长城山作围:指的是古代为了防御敌人入侵而在边境修建的长城和围绕它的山地
{"诗句": "犬噬忧方重,羊车意转深。", "译文": "看着这些忧虑重重的困境,我不禁想起了那些被权力欲望驱使的人。", "关键词": ["犬噬忧", "羊车意转深"]} "犬噬忧方重,羊车意转深。可怜司马国,又属问蟆人。"是赵戣的《咏史二十二首其二十》中的一句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1. 犬噬忧方重: - “犬噬”形象地表达了忧虑如同猛兽般吞噬人的心境。 -
【注释】 三秦:指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宁无:岂没有?几月:几个月。 登城:登上城楼。 聊:姑且,暂且。 北望:向北方望去。 流:眼泪流下来。 【赏析】 此诗为《咏史二十二首》之一,是诗人在长安时作。 首句“已拓三秦地”,意谓诗人自己曾到过长安,也去过三秦大地(指关中地区),并在那里做过官,治理过百姓。三秦,即关中地区,包括今陕西一带地方
玉陛尊梁帝 金园号群公 闻经同泰寺 索蜜净居宫 注释:玉阶上的皇帝被尊重,金园被称为群公。在同泰寺听闻佛法,在净居宫中寻求蜜糖。 译文:在玉阶上的皇帝受到尊重,金园被誉为群公之地。我在同泰寺聆听了佛法,在净居宫寻找到了蜜糖。 赏析:本篇诗描绘了隋朝时期皇帝的尊贵和金园的繁荣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注释:清净的方术才会被人嘲笑,庄严的佛法才能舍身。 基图:佛教经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有《菩萨行》,即《十地经》、《正法轮经》等,称为“基图”。 肇始:开始,创始。 识趣:了解、懂得道理的意思。 庸人:平庸的人。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评价。他认为清净的方术和庄严的佛法才是真正值得人们学习的东西,而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的做法只会让人们感到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