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了惠
拾得磨墨寒山题岩赞其一乱石当陶泓,千岩作诗轴。 意到句不就,句到意不足。 墨渐消,笔渐秃。 苍松偃蹇莓苔绿。 注释: 1. 乱石当陶泓:乱石当陶泓,形容岩石的形态杂乱无章,就像陶冶的泥土一样。 2. 千岩作诗轴:千岩作诗轴,形容山峦如诗画般美丽,每一处都是一首诗。 3. 意到句不就,句到意不足:意思是说,虽然已经想好了要写的内容,但是在下笔时却感到难以表达出来。 4. 墨渐消,笔渐秃:意思是说
【解析】 此诗为七绝,前两句写达磨的超脱和自信;后两句写他归隐山林的决心。全诗以“自携只履赋归欤”一句作结,言其心志。首联直抒胸臆,颔联借物抒情,颈尾联用典明志。 【答案】 译文:西土不拘束,东土也不去管束。 口边落着节,臂边拔起本。 自己带着一只鞋回去问归去,但脚底下还不稳当。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赞颂达磨禅师来表达自己归隐的心愿。首二句写达磨禅师超脱世俗、自信从容
【赏析】 此诗是海光在《海眼光赞》中的第二首。 抱膝踞岩阿,自在特自在。 海光以“抱膝”写其安闲自在之态,用“踞岩阿”状其静坐岩石,悠然自得的情态。“自在”,是佛教语,指超脱世俗的境界。《楞严经》卷五:“如人舍己头目手足,于空无相中,而自恣适,名自在王。”此处意谓诗人虽居尘世之中,却能超然物外,不为红尘所累。 一线柳梢风,扫净众生界。 诗人以柳树随风飘荡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内心世界。柳叶随风摇曳
诗句原文: 不愁台岭路岧峣,生怕平田恶水浇。 一杓又倾三百里,令人含恨不能消。 注释解析: 1. “不愁台岭路岧峣”:表达了对于台岭道路的高耸、险峻感到不担忧的态度。这里的“岧峣”意味着高峻陡峭。 2. “生怕平田恶水浇”:表达了对平坦田地上恶水的担忧,害怕其带来的危害。这里的“浇”指的是灌溉、水流过的意思。 3. “一杓又倾三百里”
普贤出山相赞(注释:普贤菩萨化身为山,象征其慈悲救度众生的高尚品德。) 驾白象王,数黑豆子。 (注释:普贤菩萨骑着白象,手中拿着黑色的豆子。) 行愿不相应,身心不相似。(注释:虽然普贤菩萨行愿救度众生,但众生却无法与他心灵相通。) 虽然瓶泻二千酎(注释:这是指瓶中倒出了两千滴酒。),敢保胸中无一字。(注释:即使普贤菩萨将两千滴酒倒入瓶中,也不敢保证他的心中没有一点杂念。) 赏析
【注释】 “三教”即儒、释、道三种宗教,“赞”为对某人或某事的颂扬。 “姓孔名聃,字曰瞿昙”:姓孔,名丘,字子桑(又名古),号瞿昙(音chūnán)。 “禅道第二,文章第三”:佛教禅宗是道家思想的第二部分,儒家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第三部分。 “同门同出入”,同出指共同的出身,入指一起进入修行的境界。 【赏析】 《三教赞》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七绝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儒、释、道三家的理解和态度
马郎妇赞 七轴莲经,自舒自卷。嫁人之媒,算人之本。 金沙去后转风流,几度桃花春浪暖。 注释:七轴是指佛教中的七佛,莲经是佛教经文,自舒自卷是指佛经可以自由地展开和卷起。嫁人之媒,算人之本指婚姻的媒人是双方家庭,计算对方的家底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金沙去后转风流,几度桃花春浪暖指经过金钱交易之后,人们的行为变得轻浮,春天的波浪温暖而柔和。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通过描写婚姻中金钱交易的情况
【注释】 山中:指隐居的山林。冷话:指佛教禅宗。脚未出山来:比喻自己虽在山里,但心却飘向了外面。此话行天下:意谓自己的话传遍了整个中国。老子犹欠悟在:指老子还没有彻底明白佛理。老子:指孔子的老师老子,这里借指孔子。“犹欠悟在”是说自己对佛理的理解还不成熟,有很多地方没有领悟到。 【赏析】 本篇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诗中表达了他对当时佛教徒的不满情绪。他认为,尽管他们天天讲经说法
这是一首描写动物的打油诗,四句诗分别描述了蛇、虎、犊子和牛四种动物的特点。每句话都以“三个……一个……”这样的句式开头,通过对比来突出每种动物的不同特点。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松根石上柳阴边:描述的是一只蛇在石头上的松树根旁边。这里的“柳阴边”指的是柳树的阴凉处,而“松根石上”则暗示了这个地方的环境较为隐蔽。 2. 三个痴顽一个颠:这里的“痴顽”可以理解为笨拙或愚笨的意思
注释: 1、噫吁:惊叹,表示惊讶。 2、西来:从西边过来,这里指从印度传来。 3、何所图:想要什么。 4、未开花:没有开放。 5、五叶:指荷花的五个花瓣,即莲蓬。 6、先坏:首先损坏。 7、一茎芦:一根芦苇。 8、秋风吹恨满江湖:秋天的风带走了所有的悲伤和怨恨,使得江湖充满了愁绪。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描绘了一幅秋天荷塘的画面。诗人通过观察荷花的生长状态,联想到人生的命运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