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壄
【注释】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一衲(nà):一袈裟。 凝然:安详的样子。 爱闲:喜爱清静。 已输君:已经输给你了。 野寺:山野里的寺庙。 听水:指在寺庙里聆听流水声。 春山:春天的青山。 了取:领会,明白。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赠给和尚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诗人与和尚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主张。全诗四句,前两句写自己与和尚相处的情景
【注释】 杜门:隐居。 初入夏:刚进入初夏。 贫不厌身闲:贫穷并不厌恶清闲。 白日静于水:白昼的阳光平静地浮在水面上。 绿阴浓似山:浓密的树荫像座大山。 野蔬:野外的蔬菜。 留客饭:留客人吃晚饭。 小艇:小船。 送僧还:送和尚回去。 西庵夜:西面的庵堂晚上。 泉声:泉水的声音。 石壁:石头墙壁。 间:夹杂着。 【赏析】 这首五绝是一首描写诗人初夏时节隐居生活的诗。 首句“杜门初入夏”
【注释】 ①当时:指周子静任桂阳分教时。 ②义激:以正义为激励。诸生:学生。 ③魁:第一,压倒众人。 ④流水住:指官位如流水般迅速升迁。 ⑤路趁落花登:形容仕途得意。 ⑥岳云千万层:比喻山峦重叠,高不可攀。 ⑦凭高处:站在高处远望。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友人赴桂阳分教之作。全诗从对朋友的勉励出发,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送周子静分教桂阳”,点明送别的时间与地点
注释: 仰止亭:一个位于高山之上的亭子,人们仰望它,就会停止不前。 玉岑回合处:形容山峦如美人的颈项,美丽而又娇媚。 夕阳依旧满朱阑:太阳落山了,但红色的栏杆仍然明亮耀眼。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诗人在山上仰望亭子的场景。他曾经在这里迷恋过青山,而秋风也给他带来了寒冷。当他回忆起那个美丽的地方时,他想象到了山峦的美丽和娇媚之处。最后一句则描绘了夕阳下的景色,尽管太阳已经落山了
一衲一空身,凝然意不分。 爱闲全似我,我累已输君。 野寺同听水,春山独看云。 有疑仍了取,此外不须闻。
昔年曾此恋青山,几度秋风入梦寒。 想得玉岑回合处,夕阳依旧满朱阑。
杜门初入夏,贫不厌身闲。 白日静于水,绿阴浓似山。 野蔬留客饭,小艇送僧还。 却忆西庵夜,泉声石壁间。
当时身不顾,义激自诸生。 一日魁南省,无人不识名。 官寻流水住,路趁落花登。 遥想凭高处,岳云千万层。
鲍壄并非宋代诗人,而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孤雁》广为人知。鲍壄(约725年—约780年),字子寿,号东阳山人,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并称。他的诗歌以五言古体见长,尤以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见称。 鲍壄的诗歌创作跨越了盛唐至中唐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唐朝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例如,他的《孤雁》一诗,通过对孤雁飞翔轨迹的描写
鲍壄并非宋代诗人,而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孤雁》广为人知。鲍壄(约725年—约780年),字子寿,号东阳山人,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并称。他的诗歌以五言古体见长,尤以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见称。 鲍壄的诗歌创作跨越了盛唐至中唐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唐朝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例如,他的《孤雁》一诗,通过对孤雁飞翔轨迹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