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注释:几只乌鸦在水边绕村飞,几间茅草屋隐藏在柴门后。年老的溪叟回家晚了,自己把渔船系在柳树根上。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首句“数点寒鸦水绕村”,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乡村宁静、清幽的早晨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和谐的氛围。次句“几家茅屋掩柴门”,通过“掩柴门”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朴素与宁静。第三句“白头溪叟归来晚”,则通过“归来晚”这一情节设置
注释:绕湖的地方无处躲避芳香的尘埃,叠起鼓声红旗和彩饰的船。春风徐徐地吹来,春云缭绕不断。涌金门外踏青的人潮涌动。 赏析: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在杭州西湖游玩时即兴创作的。全诗以“春”字为线索,从春天的景色入手,描写了西湖的美丽与生机勃勃的景象。首句描绘出了春天里人们无法避免沾染上芳香的气息,而次句则用叠鼓红旗和彩鹢新船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热闹景象。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的内容、结构、语言等都理解透彻,然后结合题目要求作答。“花底飞觞酒浪翻”的意思是在花底下飞觞,酒浪翻起,意思是说在花下畅饮,酒杯飞转,酒浪翻起。“才迎春至又春残”的意思是春天刚刚到来,又要结束。诗人以花为喻,写自己心情的起伏变化;“日斜客散炉烟尽”的意思是太阳西斜,客人散去,炉子中的余烟也完全燃尽了。诗人以炉烟为喻
注释:渔船靠在岸边,水迹还留在那里,钓艇静静地停泊在小河中。炊烟袅袅升起,飘向远方的芦花丛。西窗外正好是夕阳斜照的时候,远处的山峦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金光。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首句“岸水依痕钓艇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景色,画面上是静静流淌的小河,河岸上垂柳依依,小船静静地停泊在河边。第二句“炊烟几处出芦湾”,描绘出一幅温馨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而起
注释:轻淡的云彩,天空的影子显得空阔,江边的村庄雨后微风吹拂。 似乎嫌野外的春天有些淡薄,所以特意点染了桃花,使之红得深浅不一。 赏析:诗人在描绘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情感。这首诗以轻云为引子,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村景象。接着,通过对江边村庄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雨后的清新气息。最后,诗人用“似嫌野外春淡薄”一句,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慨之情
寄筹峰林芝岩三首 其一 小院回廊日正长,绿阴幽草自生香。春风老矣犹多事,时送飞花出短墙。 诗词原文: 小院回廊日正长,绿阴幽草自生香。春风老矣犹多事,时送飞花出短墙。 注释与赏析: 1. 小院回廊日正长 - 描述一座小院中回廊的景色,阳光照射下,庭院显得格外宁静而美好。"日正长"意味着太阳高照,光线充足。这里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2. 绿阴幽草自生香 -
《田父词二首》其二 处处丛祠鼓笛喧,已占蚕麦十分添。 醉骑牛背归来晚,乱把山花插帽檐。 注释: - “处处丛祠”:描述周围村落里到处是祭祀用的祠堂。 - “鼓笛喧”:形容这些祠堂中传来的鼓声和笛声非常响亮。 - “已占蚕麦十分添”:指这些祭祀活动占用了大量的蚕田和麦田,使得它们增加了许多。 - “醉骑牛背”:描绘了一位饮酒归来的农夫骑着牛的场景。 - “乱把山花插帽檐”
``` 读秦纪 六国争雄事已空,南游勒石纪成功。 早知三月咸阳火,不买鱼灯照夜宫。 注释版: - 这首诗由南宋诗人胡仲参创作,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就秦始皇筑万里长城的事发表议论。前两句写筑城,第一句说长城高而广,次句说筑城的目的。第三句突然转折,指出秦始皇只知道危险来自外边,自以为有了长城,便可高枕无忧,却不知道体恤人民,结果酿成内乱。最后一句讽刺秦始皇只图眼前安全,不顾百姓死活。 赏析:
诗句:宿雨兼风酿麦秋,馀寒欲断自迟留。 译文:连绵的春雨和秋风交织着,麦田已经成熟,但余下的寒意却让人迟迟不愿离去。 注释:宿雨:隔夜的雨水。兼风:与风一起。酿:酝酿。麦秋:指麦子成熟的季节。馀寒:剩余的寒冷。欲断:想要停止。自迟留:自己拖延时间不愿离去。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通过描绘雨和风的景象,以及麦子的成熟和余寒的残留
【注释】绿波:指水中的绿色波纹。带花流:形容水面上漂浮着像花朵一样的水草。阵阵:形容声音连续不断。锦缠头:形容春天的景色美丽迷人。 【赏析】这是一首写春日游船的诗。首句“绿波如染带花流”是全诗总括,描写了一幅春日里湖面上碧波荡漾、满水红花的景象,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二句“阵阵鱼苗贴岸游”则是对第一句的具体描绘,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穿梭游玩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