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惟照
注释:甜瓜的果实香甜可口,而苦瓠的种子却苦不堪言。每当夜晚新罗人打鼓时,我就会想起这个比喻。 赏析:这首诗用甜瓜和苦瓠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新罗(今朝鲜)人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怀念。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生动又富有哲理。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让人读来既感其美,又知其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等,然后根据要求分析诗歌的内容,理解其情感及思想内涵,并注意注释中的关键信息。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要求学生逐句解释并翻译全诗。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步骤:明确题干要求→逐句逐联地解释句意→结合语境揣摩词义→解释句子,要简明扼要,不翻出语;翻译句子,一定要忠于原诗的意思
【注释】小树,指柳树的嫩芽。 “傍”是靠近的意思。 “华从叶里开”,花在树叶中开放。 “和树折将来”,把树枝折断。 【赏析】此诗为咏物诗。前四句写柳树的幼芽嫩枝,后四句描写了它长成后的情景。前四句写柳树的幼芽嫩枝,后四句则写它的生长过程。诗人以人拟物,赋予小树人的情感,写出了柳树的娇柔、柔弱、纤细,也表现了作者对小树的喜爱、珍重之情
注释:我一口吸尽了西江的水,鹧鸪在深花中啼叫。只有知音人会点头微笑,他来的时候不会被聋人听到。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知音相遇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珍视和感激之情。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展示了诗人豁达的个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注释: 千里客来何所遇,一念超然无去住。 全身放下火中莲,谁能更为无生路。 千里客人来到这里会有什么遭遇呢? 只要一心想着修行,就可以不受世俗纷扰的困扰。 在熊熊烈火中,我全身放下了杂念,就像一朵莲花。 谁能说这种修行没有出路或退路呢?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在与朋友交谈时写的一首颂诗,赞美了修行者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用“千里客来”来形容自己远道而来,而“一念超然”则表示自己对修行的坚定信念
【注释】 ①双林:指佛教的竹林精舍。②挂角羚羊:即羚羊挂角,是传说中仙人的坐骑。此指隐士。③立关拔转:意即“立关而返”。④异:不同寻常。⑤时人:指当时的世俗之人。此处泛指一般人。⑥觅:求。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隐居山阴期间所作。诗的前半首写物,后半首写己。前半首先描绘景物。“芙蓉”二句点出题面“和元钧”,用典出自晋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以芙蓉喻菊花
注释: 自题肖像:我为我的画像题诗。 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 雨水洗净了桃花上的淡红色,使桃萼看起来更嫩。微风吹拂着浅绿色的柳条,使它们显得更加柔软。 白云影里怪石露,流水光中枯木春。 在白云的影子中,可以看到奇特的石头露出了它的身影。在流水的光中,枯死的树木重新获得了生机。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夜堂人静雨霏霏,润泽焦枯总不知。 堪笑当年净名老,对文殊语恰如痴。
千里客来何所遇,一念超然无去住。 全身放下火中莲,谁能更为无生路。
山谷今传佛祖衣,一回拈起一回疑。 丰干饶舌可知也,引得寒山不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