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咸静
【注释】 十二时:指佛教的二十四小时,即一日之始至日中为一昼夜(12个时辰),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记。 其七:指第7首。 卓然独耀:形容太阳高悬天际,光芒四射,无人能及。 粪扫堆头玉马嘶:意谓太阳从地面升起,犹如地上的粪堆上,忽然跃出一匹玉色骏马,发出嘶鸣之声。 琉璃殿上金刚舞:形容太阳照耀万物,犹如琉璃殿上的金刚神佛在欢舞。 【赏析】 此诗描写了太阳初升时的美丽景象:太阳刚刚升起
【注释】: 十二时 其二:指佛教的一种修行时间。即日出之前、日落之后各为一时。一天共分为十二时,每时分为一刻,每刻有六十分,故称十二时。 鸡鸣丑,一声相报无前后:鸡鸣报晓,是佛家定中的一种境界,“一念之顷,万劫千生”。 惊觉腾腾梦里身,释迦老子交横走:醒来时,发现自己还在梦中,释迦牟尼佛也像人一样横卧着行走。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禅定中的梦境体验。首句“鸡鸣丑”,点题
注释: 1. 十二时:即日中时分,指中午。 2. 食时辰:在中午时分吃饭。 3. 掌钵徒劳入市巡:拿着饭碗到集市上走一圈,看看有没有人需要,是徒劳无益的。 4. 若将心受檀那饭:如果心里接受了别人的施舍,就会觉得吃了饭有价值了。 5. 也似无功食禄人:就像那些无功受禄的人一样,只是享受着别人的施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中午吃饭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讽刺
【注释】 ①寒山:即《寒山子》,唐初僧人,相传其隐居于浙江天台山寒岩。②未参禅:“参”为“参悟”之意,即学习佛教教义。③发志:发愤立志。④行脚:指云游四方,求师访道。⑤无病药:指佛法真谛,能治人之心病。⑥及至休歇时:意谓到了休息的时候。⑦没鞋著:没有鞋子穿。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寒山的拟作。寒山是唐代僧人,传说他居住在天台山,与拾得、拾得女并称“三贤”
注释:半夜时分,心境全都遗忘了正道。 转动天关万物都移位,泥牛入海谁能亲眼目睹。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和对理想政治境界的向往。首句“半夜子,心境俱忘正莽卤”写诗人夜深人静时,心境全无,仿佛进入了一个混沌的世界。第二句“撚转天关万象移,泥牛入海谁亲睹”,则是说在这样的世界面前,一切都失去了意义,甚至连泥牛这样的小事物也无法亲眼目睹。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
近见一般人,堂堂似佛祖。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普通人的观察和评价。诗人认为,一般人虽然看似威严庄严,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领悟佛法的精髓。他们只是表面上装出一副高僧的模样,而内心却并非如此。 入室求知识,为明生死事。 这句诗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普通人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们应该深入寺庙,寻求真正的佛法知识,以便明了生死的真谛。这里的“生死”指的是生与死的奥秘,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议题。 问汝莫是贼
【注释】 参禅:修行。脱生死,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地。辄:总是。莫:不要。魔使:邪灵或恶魔的使者。八风:佛教指人世中一切诱惑和烦恼,即“利欲、声色、荣华富贵”等八种外因,“风”,喻指外因。六尘:佛教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感受外界事物的六种感觉。终:始终,始终不染。乱麻:纷乱如麻,混乱不清。截断众流句:截断众流,即截断一切杂念,使心归一。青天:蓝天,比喻佛的境界。佛祖:佛的化身或代称
这首诗是诗人在山中偶遇寒山、拾得两位高僧时,所表达的一种感慨与思考。 首句“多见拟寒山,不然拟拾得。”诗人感叹于世人往往只知崇拜、效仿寒山与拾得这两位高僧,却忽略了他们真正的精神境界。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现象的批判。 次句“冲天各有志,拟彼复何益。”诗人指出,即使是像寒山和拾得这样的高僧,他们的修行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内心平静与解脱。因此,模仿他们的行为并不能真正带来内心的安宁。
注释: 行时唯信脚,到处便为家。行走时只是随意的走,任何地方都是家。 午饭随粗细,三衣乱掩遮。午饭随便吃,衣服也随意穿,杂乱无章。 空名耳里水,微利眼中砂。虚名就像耳朵里的水,微小的利益就像是眼中的沙子。 一觉黄昏睡,金鸟出■涯。我只需要休息一下,就能看到金色的鸟儿飞出天际。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作品。 第一句"行时唯信脚,到处便为家。"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注释: 拟寒山自述其四:这是一首寓言诗,写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其实他并不比别人高明。他自认为很高,但并不是倨傲不逊。他自以为高,但并不是自高自大。他自以为高,但并不是傲慢。 目述自高吟,自高非倨傲:你(指诗人自己)自夸自吹,但并不是倨傲自大。 高怀肯随动,幽鸟徒轻噪:有高尚情操的人,不会随波逐流;幽深的鸟儿也不会无缘无故地鸣叫。 无水定无源,有烟必有灶:没有水的地方一定没有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