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圆悟
游清源洞 清晨寻幽洞,攀跻同游人。 雾雨隐诸峰,万窍响飕飕。 树杪飞悬梯,岩外见客船。 藓藤垂翠玉,风叶随清流。 百丈崖斑驳,千尺木挺修。 乌啼日出晓,云淡海城秋。 苔蚀丹灶残,花竹藏山幽。 疏烟生墟落,远水浮汀洲。 朝斗空坛在,升仙往事悠。 倚栏吟未成,归鞋稍迟留。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清源洞的所见所感。诗中描述了清晨登山时的景象,以及到达洞口后的所见所闻。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诗名:题宝山寺二首 其二 注释: 去腊应差暖,今春定有寒。 涧梅花半树,侵晓又凋残。 译文: 去年冬天,我被派往南方,今年春天必定会很寒冷。山涧中有梅花半棵,早上的时候又凋零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去春来的景象以及山中梅花的凋零,反映了诗人对季节更迭和自然变迁的感慨。通过“去腊应差暖,今春定有寒”,诗人表达了自己因应差而感受到的冷暖变化,同时透露出一种对未知命运的无奈感
【解析】 “城寺思归兴忽生”“又携筇杖出云扃”句是说城寺里,思念家乡的心情忽然涌起;又携带着手杖,走出寺庙的围墙。“月明后夜空山里”句是说在月光照耀下,空荡荡的山中一片寂静。“绕屋泉声只自听”句是说环绕着屋子的泉水声音只有自己能够听见。 【答案】 示例: ①城寺思归兴忽生(注释:城中寺院思念故乡) ②又携筇杖出云扃(注释:又带着手杖从云门关出城) ③月明后夜空山里(注释:月光明亮之后
诗句逐句释义及译文 第1句:“偶寻孤隐处,幽僻远腥荤。” - 翻译:偶尔寻找一个孤独的隐居之地,那里偏僻且远离尘嚣。 - 注释: “偶寻”表示偶然寻找;“孤隐”指独自一人隐居;“幽僻”形容偏远、安静;“远腥荤”意指远离世俗的污染和嘈杂。 第2句:“结屋聊依石,栽松却傍坟。” - 翻译:搭建小屋暂且依靠岩石,栽种松树却靠近坟墓。 - 注释: “结屋”即建立房屋
晓谒崇祠雾霭深,行藏因识二贤心。 榻前自有孤忠疏,林下谁赓招隐吟。 寂寂精庐苍藓入,堂堂遗像暗尘侵。 客中莫致生刍奠,聊汲山泉荐菊斟。 注释: - 晓谒(xiǎo jiè):早上去拜见。 - 崇祠:高峻的祠堂。 - 行藏:行为和品行。 - 孤忠疏:孤独忠诚的心。 - 幽居:隐居的地方。 - 苍藓(cāng shàn):绿色的苔藓。 - 遗像:逝去的人的画像。 - 客中:在外地做官。 赏析:
【注释】 宿友人白云庵三首:作者与友人在白云庵共度一夜,有感而作。万籁夜俱寂,蒲团清可禅:万籁,万物的声音;俱,都;寂,静;禅,参禅打坐。蒲团,佛教和尚打坐时用的圆形坐垫。 林疏窗过月,岩远竹通泉:林疏指树丛稀疏;窗过指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岩远指山洞很远;竹通泉,泉水从山石上流下来。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宿于友人白云庵中所作,表达了作者的禅悟和对友人的友情。诗中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景象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方回。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昔只为吟隐,偶然依佛居。”——这句诗描绘了诗人过去为了隐居而选择这个地方,后来因为偶然的机会在这里居住下来。 2. “路逢阴壑尽,云抱晓岩虚。”——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山间行走时,发现前方的阴暗山谷已经消失无迹,而高耸入云的山峰显得更加空灵、虚无。 3. “亭在因人重,山深与世疏。”——这句诗表明这座亭子之所以受到重视
诗句释义: 1. 扪葛敲幽户,空山得遍观。 - “扪葛”指的是攀爬藤蔓,“敲幽户”意味着轻轻敲打着隐居者的简陋门户。 - “空山”形容山野空旷无人,“得遍观”表示能全方位地观赏四周的景色。 2. 云离朝拜石,苔积上升坛。 - “云离”描绘了云彩飘散的场景,可能是在描述清晨时分,云雾逐渐散去。 - “朝拜石”可能指信徒们对着石碑或佛像进行祈祷和膜拜。 - “苔积上升坛”指的是苔藓覆盖了祭坛
注释: 曾:曾经,过去。 溪山亦良是:这里指的是宝山的溪水和山色。 怀想转凄然:心中充满思念之情,变得十分伤感。 赏析: 这首《题宝山寺二首》的第一首,表达了作者对宝山寺庙的深切怀念。诗人曾经在这里度过了三个夏天,而如今时隔五年再次重游,却发现这里的景物依旧,但人已物非,不禁心生感慨。诗中“寓此曾三夏”表明了作者在此居住的时间之久,“隔五年”则是时间之长
【注释】 芜:草。 起烟:冒烟。 三佛:指阿弥陀佛、药师佛和释迦牟尼佛。 断碑:残碑,指石刻文字剥落的碑碣。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瑞兴寺后有感而发之作。 首联“路僻今芜翳,寒厨尚起烟。”描写了瑞兴寺在偏僻荒凉的地方,但寺庙的炊烟却依然升起,表现出瑞兴寺虽然地处偏远,但是仍有人居住,仍然有人在这里修行。这两句诗通过描写瑞兴寺的地理位置和炊烟的升起,形象地展现了瑞兴寺的清幽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