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咸润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了诗歌内容及语言表达。解答该种题型时,考生需认真阅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关键词语进行解释,并结合诗句加以赏析。本题为“五泄山三学院十题 其三 夹岩”,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要明确诗的作者,即唐代诗人白居易。其次,了解这首诗的内容。这首诗是《五泄山三学院十题》系列中的一篇。全诗共有四句
飞泉成五级,一级一龙湫。 削出万仞秀,讵让蓬莱丘。 注释: 1. 飞泉成五级:形容飞泉如瀑布一般,分成五级,每级水流都如同一条巨龙的洞穴。 2. 一级一龙湫:每一个一级的泉口都像是一个龙的洞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泉水的壮观景象。 3. 削出万仞秀:形容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倾泻而下,展现出无尽的壮丽景色。 4. 讵让蓬莱丘:岂敢相比蓬莱仙境般的美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五泄山飞泉的美丽景色
【译文】 攀爬石壁攀上陡峭的岩壁,直通云天。 距离星斗只有咫尺之遥,冷光直射人心。 【注释】 扪萝(mén luó):攀援。萝,植物的一种,茎细长柔韧如丝。 扪:摸、探。 峭:陡峻。 青云端:指高入云霄。 咫尺:很近。比喻距离不远。 星斗:星星。 寒:冷。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五泄山三学院十题·其十》,描绘的是登临摘星岩所见的景色。首句“扪萝梯峭石”,写诗人攀登险峻的石壁
【注释】: 五泄山三学院十题 其九 祷雨潭:五泄山是浙江绍兴境内的一处著名风景区,这里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此诗为作者在越邑(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描绘五泄山中一景点——祷雨潭。 【赏析】: 首句“尝闻越邑民,祷雨碧岩畔”是诗人对当地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对当地民众祈祷雨水的美好愿望的赞美之情。 次句“神龙如有期,为霖通旱暵”,描述了神龙降临的场景,象征着天降甘霖,滋润大地,缓解了干旱的困境
注释: 峭石状危屏,截断诸峰青。 石屏山势陡峭险峻,将其他山峰的青翠都挡住了。 白云触不飞,仙掌空遗名。 云彩触碰不到山顶,如同仙人的手掌空空如也而留下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五泄山三学院十题中的第七题“石屏”的景色。诗中通过描绘石屏山的险峻、云彩的飘渺以及云雾缭绕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山水画卷。同时,诗人也在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超然物外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
【解析】 本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俱胝岩”是题名。全诗以“岩”字统领,描绘了俱胝岩的景色,并抒发了自己对俱胝岩的喜爱之情。 【答案】 昔人持此咒,岩坐岁寒深。 梵言不复闻,雅名流至今。 注释:过去的人用这咒语,岩石就屹立在寒冷的季节。 梵语已经听不到,雅称流传到现在。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俱胝岩的奇特之处,表达了诗人对俱胝岩的喜爱之情
【注释】 五泄山:在浙江遂昌县。石鼓:即《鼓山记》中的石鼓。鼓山在杭州西南。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曾于此置战鼓,用以鼓舞士气。此诗借以指代鼓山的石头。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鼓山石头所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这些石鼓的深厚感情。 前四句描写了鼓山石头的形状和特点,巨石平如掌,天然状鼙鼓。击之还有声,分明含太古。这两句描绘了石鼓的宏伟壮观和深沉的历史底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感。
注释: 双峰耸立在云雾之上,就像五侯的府邸。 烟雾霞气封锁了门户,曾经没有车马奔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五泄山石门的景象。首句“双峰起云际”,描绘了两座山峰高耸入云,仿佛与天空相连的景象。第二句“仿佛五侯门”,则是以五侯之门来形容这两座山峰的高大和威严。第三句“烟霞锁不开”,则进一步描绘了烟雾和霞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无法打开的屏障,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最后一句“曾无车马奔”
【注释】 造化凿绅维,千岩斗空碧:造化,指大自然;绅维,形容山峦起伏,层叠有致。千岩,指众多岩石;空碧,形容云彩洁白如玉。 有时云雨开,残阳落幽石:有时,指天气变化时;云雨开,指云雾消散时;残阳,指夕阳西下时;落幽石,形容夕阳照射在幽静的岩石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五泄山水景的变幻无穷,以及作者观之所产生的感慨。全诗以“西源”为题,首句便点明地点,是五泄山西侧的一泓清流。次句写山势
【注释】 五泄山三学院十题 其四 龙井:“龙”在古代指代天子、皇帝,“龙井”即指天子的井。 寒井:深井。无极:无边无际。虬(qiú)龙:传说中的龙。 尝闻:曾经听说。 丝雨:细雨,也泛指小雨。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作品。诗的前两句写龙井的深广和传说。第三句是说,人们经常听到关于龙井的传说。第四句是说,我曾在《五泄山三学院十题》中读到过关于龙井的描述,它有很深的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