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渐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手法、结构,还得考核诗歌的情感,这需要考生炼字。诗歌鉴赏的技巧有:1.理解诗意;2.体会情感;3.赏析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答题时先指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诗句原文: 洛源清彻溯明河,浩浩春风散碧波。 洙泗若为分席坐,不知颜闵竟如何。 译文: 洛源清澈,如同追溯到明亮的河流,浩浩春风吹散碧波。 如果洙水和泗水能够分开坐席,不知道颜回和闵子骞究竟是怎样的人。 关键词解释: - 洛源:指的是洛阳的源头,也指代洛阳地区。 - 清彻:清澈透彻,形容水流非常干净。 - 溯明河:追溯到明亮的河流,暗喻追寻真理或目标。 - 浩浩:形容春天的风很大
【注释】 考亭:朱熹曾主讲于建阳崇安(今福建武夷山)的紫阳、五夫两书院,后人称他讲学的地方为“考亭”。 轲丘:孔子。 著作:《论语·子张》中记载:“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公冶长》云:“子曰:‘由也果,于赐也艺。’”这里的“艺”,即才能,是说孔子称赞孔子的“才艺”,所以后来把孔子的学说称为“六经”。 虚谈:空谈。 摘从枝叶倍寻搜:从枝叶里寻找花的根。比喻只注意小处细节
【注释】 秋夜:指秋天的夜晚。阳春:即“阳春白雪”。这里泛指高雅的音乐或诗歌。石翁:指隐士。寻乐:追求快乐。机:机心,心计。吟风弄月:指吟诗作赋、赏月玩景。归:返回。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以写景为主。首句写台上日半晖映下的景色,次句写诗人忘机(无心机巧)寻乐的情景,末句写偶遇程夫子而归。前两句为全诗的主体,后两句为结尾。此诗写秋夜山中,台上日光斜照,石上清泉潺潺,溪头突然遇见程夫子
接得绯桃谨护持,那堪生意太迟迟。 祇缘冈土多黄瘠,春到开花仅一枝。 注释与赏析 诗句解析: - “接得绯桃”:指收到一篮鲜艳的桃花。桃花因其颜色鲜艳,通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美好时光的开始。在这里,桃花不仅代表了视觉上的美,也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 “谨护持”:小心翼翼、细致地照料。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这束桃花的珍视和爱护,以及对即将到来的季节变换的期待。 - “那堪生意太迟迟”
【注释】 壁立:峰耸入云。崚嶒(lei reng):高耸的样子。《列子·黄帝》:“太形之山,上有神木曰枫。”高数千仞。万仞翱:形容极高。伊川:伊水之畔,即指洛阳附近。更人豪:比得上英雄豪杰。却怜:反觉可恨。寻声逐影:追逐前人的言论和事迹。帽衵(mǎo rén):古代儒者的头巾。浪说:无根据地随意评论。 【赏析】 此诗为作者晚年的作品,感慨人生无常,抒发壮心未酬之情。首联点明“山中秋夜”的时节
【注释】 大道:佛家指宇宙万物的本源道理。人人:每个人。真诠:真正的解释。扇颂:佛经,即佛经中的赞颂之词。西方:佛教认为极乐世界在西方。竖佛门:即佛门,佛教徒入佛门修行成佛的地方。 【赏析】 此诗是写佛学思想的。诗的第一句“大道人人本自存”,说人人都有佛性,这是佛学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第二句“每于居处得真诠”,说佛性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而佛性的表现,则在于个人的生活实践和处世方法上
注释: 万派源头一致,入门时朱陆并未出现分歧。 鸣冤定论太多纷争,只去人间管理是非。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山中秋》。在诗中,诗人以万派之源的一致性为出发点,指出朱、陆两派的分歧并非源自其本身,而是人为造成的。他批评了当时学术界的种种弊病,认为应该回归到学术的本质,即追求真理而不是争权夺利
注释: 1. 汉儒:汉朝的儒生们。 2. 糟粕:《易传》中认为《易经》有“六爻之动,三极之道”等六十四卦,是天地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天地间至高无上的东西。《易传》认为这些内容是“糟粕”,即无用之物。 3. 汨:沉没、埋没的意思。 4. 晋唐:指的是晋朝和唐朝。 5. 至宝:指《易经》。 6. 胡黠:指胡人狡诈。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汉儒学说的批判态度。他认为
【解析】 此诗是诗人在云谷山中偶得的,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首句“山中秋夜感兴”,点明诗题,写自己于中秋之夜独居云谷之中。第二句“绕篱黄菊映秋芳”写诗人所见之景,以花喻人,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第三句,“闲陪无极翁迟坐”,描绘了一幅闲适的生活图景。第四句,“风月满庭花正香”写诗人所闻之景,突出了诗人与老人共赏良辰美景的喜悦之情。 【答案】 ①山中秋夜感兴:山中秋夜里独自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