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渐逵
【注释】: ①云厓:指周云厓,作者的朋友。②莲欲丛:莲花将要开放。③芙蓉峰顶:山巅。④希夷:道家称太上老君。⑤秋空:秋天的天空。⑥惊起:被惊醒。一梦中:指入定后的梦境。 【赏析】: 这首诗是写秋日西华山的景致,并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日月岩边莲欲丛,芙蓉峰顶露初浓。”描写的是西华山中的景象。太阳和月亮在岩石边照耀下,莲花就要盛开,山顶上的露水开始变得浓厚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作答此题,一定要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分析诗句的意境、情感和主题思想等。 “客帆秋晚欲擎霜”,是说秋风已至,寒气逼人,客船的帆在傍晚就要收起,像被霜打一样冷冰冰的,这一句是写景。 “白下风高塞雁翔”,是说南京城的北面地势高耸,风势也很大,大雁正飞往南方。这句是说写景。 “莫向雨花台上望”,是说不要在雨花台上远望
注释:岱宗,即泰山。日观峰在泰山绝顶,可以远望东海,山势高耸入云。东皇,指太阳。遥控,遥领。齐鲁,指山东一带。封禅,古代帝王举行祭祀天地的大典。黄叶萧萧,指秋天的景色。石径重,石头铺成的小路更加显得幽深。 赏析: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泰山日观峰的壮丽景象。诗人站在山顶,俯瞰东海,只见山势高耸入云,与天空相接。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仿佛是太阳在遥领齐鲁之地。诗人感叹道:“不须更觅封禅迹”
注释:危机潜伏正需要放松,主敬的工夫却最难完成。不要以为良知已经得到,良知还有一重障碍。 赏析:这首诗是王阳明写给朋友的一首诗,主要表达了他对良知的理解。他认为,危机虽然潜伏在心中,但只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专注,就可以顺利地度过。而要做到主敬的工夫却难上加难,因为人的心性本就复杂多变,难以捉摸。因此,不要以为良知已经得到,因为良知还有一层障碍等待去克服。这首诗体现了王阳明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智慧
【注释】 树作亭台山作城:指山石树木,如同亭台城池一般。 催花发:催促百花开放。 太有情:非常富有情感。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山中景色的变化,表达了对春风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全诗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春风吹拂下的景象,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诗一:箬竺藤蓑自野人,野人应许是前身。 注释: - 箬竺藤蓑: 用箬竹编织的蓑衣,形容简朴自然的隐居生活。 - 野人: 指隐逸者,与世隔绝之人。 - 前身: 指前世或前世的身份,暗示有前世的因缘。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感慨。诗人通过描述自己使用箬竹编成蓑衣、身穿蓑衣在野外生活的情景,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同时,“野人应许是前身”一句
【解析】 本首诗题下原注“梦”。诗中“天台山”是诗人梦中进入的地方。据《太平寰宇记》卷一六○引《临海记》:“天台山,一名赤城山,在明州东北九百一十里。”故本诗所写当为浙江天台山。此诗以梦境开篇,点明游踪的地点——天台山;接着描写梦游所见:天台山上双峰楼阁高耸入云;最后以“清溪水”和“丹霞万丈图”作结,表明诗人梦中所见之景,皆由梦中所见之景引发,并加以想象。 【答案】 译文:我梦见自己进入了天台山
注释:五百名女童回归大海,三千名士兵进入土城。你站在会稽山上远望,路人应该指的就是禹王陵。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借送行之际,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全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感人。首句“女童五百归沧海”,写山中女童的归来,以“女童”反衬出“男儿”的离别之悲,同时暗示了诗人此行的艰难与艰辛,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痛苦。次句“甲楯三千入土城”,“甲楯”,盾牌和盔甲。用“三千”来修饰“甲楯”
【注释】 衡岳:衡山,在今湖南衡阳市。 火德自当荆楚望,离明上直祝融宫:火德星应属楚地,所以楚人的眼中,衡山便是一座崇高的山峰。 相逢晞发峰头坐,九点齐烟瞰中:与朋友在山顶相聚,一边眺望着群山的烟云。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衡山的诗。首句写“火德自当荆楚望”,说明作者认为,火德星应属楚地,所以楚人的眼中,衡山就是一座高耸入云、令人敬仰的高峰。第二句写“离明上直祝融宫”,说天将破晓时
【注释】 ①云山师:指唐代高僧慧理禅师。灵洲,又称“法云”,是杭州灵隐寺的别名。②小金:指佛家所说的五色舍利,即金色、白色、赤色、青色、黑色五种颜色的舍利。真色相:指真正的佛性。③卧云师:指唐代高僧慧理禅师。④赏析: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看淡,追求佛性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