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审清题目要求,如本题的“赏析”,然后结合诗句进行概括分析,注意重点词句的分析,比如“临”“胆瓶花供”等关键字词的含义。 此对联以石为景,写石画,又以石为题,写石砚台,用笔巧妙;上联“拳石画临黄子久”,点明所画之石为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中的“一拳石”;下联“胆瓶花供紫丁香”,写一胆瓶中插了一枝紫丁香的花,以花为题
注释: 粤东(今广东省东部):这里指的是广东。三忠祠联,即指广东的三忠祠。 君臣三大节:指君臣之间应有的忠诚、信义、节操。 词赋十先生:指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和曾巩、王安石等十位著名文学家的合称。 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广东三忠祠的。三忠祠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是为纪念北宋名臣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而建立的。诗中“君臣三大节”是指君臣之间应有的忠诚、信义、节操
梅花万本鼻功德,茅屋三间心太平。 注释: - 梅花万本,形容梅花开得繁盛,数量众多;鼻功德,指梅花的香气能够熏染人的鼻子,使人心生敬意。 - 茅屋三间,形容简陋的住所;心太平,指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内心感到平静和满足。 赏析: 这首诗以梅花和茅屋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简朴生活的喜爱与向往。梅花的繁盛象征着生命的勃发和希望,而茅屋的简陋则反映了诗人对物质追求的淡泊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仔细分析题干要求,如本题“平山堂”“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注意“衔”是吞的意思。 【答案】 译文: (1) 平山堂高耸入云,背靠着青山,前面对着滔滔长江。 (2) 平山堂西南方诸峰秀丽,树木幽暗,沟壑幽深,景色尤其美丽。 (3) 在春天送走夕阳,迎接皎洁的月儿。
注释:明月皎洁,如白昼一般明亮;江水流动时发出的声音。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江月的诗。首句“月明如昼”写月色,用“如”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照得十分明亮,把周围照亮得如同白天一样,突出了月光的清亮。第二句“江流有声”,写江水流动,声音清晰可闻。这里用了一个拟人手法,使江水仿佛有了感情和性格,更富有生动性。全诗通过对明月和江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注释: 里居邻泽漈 —— 居住在靠近水边的村落; 家学世司农 —— 家族世代从事农业。 赏析: 这是对某位姓洗的先生住宅的题辞,表达了诗人对其家庭和学术成就的尊敬与赞美。诗中“里居邻泽漈”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家学世司农”则赞颂了诗人家族世代从事的农业事业。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和谐生活环境和家族传统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农业事业的尊重
诗句输出 朝廷不用刘宗周,金瓯失守铜驼愁。 译文翻译 在朝廷中,刘宗周被冷落,国家失去了它的象征——金瓯,而人们因此感到忧愁和悲伤。 注释解释 朝廷:指代朝廷或政府机构。 刘宗周:明朝末期的官员,因政治原因遭到排挤。 金瓯:古代用来表示国家完整的器物,失去意味着国家的分裂和衰败。 铜驼:指代长安城中的铜制骆驼雕像,象征着国泰民安。 译文翻译 南都不用史可法,黄左交猜马阮狎。 译文翻译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赏析,要求学生理解诗句大意、体会情感。首先要读懂全诗,然后抓住重要词句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注释及题目要求进行赏析即可。注意语言简洁。 本诗共四联,首联“种麦种麦妇子忙,临流一恸沾衣裳”,写农妇们忙于种麦,在河边悲伤流泪。颔联“眼前半菽不能饱,遑计将享以彘尝”,写农民因为收成不好,连半碗豆子都吃不饱,哪里还敢去想吃肉呢?颈联“去年典牛幸未赎
注:灌水:指大水。蚁穴:蚂蚁洞口,比喻微小之处。 芥渡:比喻小舟。冲波涛:冲过波浪。 风伯:古代神话中的风神。噫气:吐气。欲拔树:想把树连根拔起,形容风势凶猛。 釜甑(fǔzhuāng)上屋:把锅、甑放在屋顶上。 房中:房屋内。白发翁与姥:老人和老婆婆。皇仁:朝廷的恩情。 货布:用钱买布。成酒浆:制成酒浆。 逐句释义如下: 大水淹没了蚂蚁洞口,也能让小舟渡过激流险滩。二州五县的百姓
诗句释义:鸺鹠叫声在江边枫树旁,忍见白浪排山。北边不开云梯关,东侧不开斗龙港。 冯夷驱使人们作螺蚌,丰年饿死海陵仓。有水无土天茫茫。 鬻子负盐过江窜,老兵得之拟城旦。 译文:月夜中,鸺鹠的叫声在江边枫树旁响起,我不忍心看到那白浪排山的景象。北方没有开云梯关,东方也没有开斗龙港。冯夷驱使人们去捕捞螺蚌作为食物,但丰收的年份里却有人饿死于海陵仓。那里有水却没有土地,天空显得特别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