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
缘鬓斑斑不自由,沧浪又送一声秋。 谁云白发还堪变,欲挽长江一洗头。 注释:在鬓边斑白的头发显得不再自由,沧浪之水又送来了秋天的讯息。谁说年老的白发还能有所变化?我渴望像想要挽起长江水一样洗净它们。 赏析:此诗首句“缘鬓斑斑不自由”描绘了诗人头发上的斑驳与不自在感,反映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对自由状态的渴望。次句“沧浪又送一声秋”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引入了秋天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另一个季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理解诗意、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诗句内容、手法以及情感表达等几个角度综合考虑分析,重点考核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把握,同时,也要考虑到古汉语中词义与今义的变化。 题干要求“格式: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针对诗歌的赏析题,需要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主题
童头坐老碧山棱,欲逐飞仙去未能。 点铁有丹堪点石,凭谁说与水边僧。 注释: 1. 童头:儿童的发型。 2. 碧山棱:指青翠的山峰。 3. 飞仙:指神话中的神仙。 4. 点铁有丹:比喻拥有神奇的本领或技能。 5. 说与:告诉。 6. 水边僧:指寺庙里的僧人。 赏析: 《戏题和尚石》是明朝诗人林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绘一幅童头坐在碧山边缘的画面,展现了一种渴望追逐飞仙但又未能实现的愿望
诗句释义 1 洪流滚滚日趋东,西上孤舟怯柁公:描述了江水浩荡、向东奔去的壮观景象,同时指出在这样汹涌澎湃的大河之上,小船要逆流而上,对船夫(柁公)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舸”,古代的一种小船;“舵”,控制船只方向的工具。 2. 萧飒忽回山谷气:形容风声呼啸,好像吹过山谷一样。“萧飒”是风吹过树木发出的声音,这里用以形容风力之大。 3. 蒲帆高挂小湘风:描述用蒲草编成的帆挂在小船上随风飘动的景象
舟中昼枕二首 云满青山水满江,云自能闲水自忙。一枕篷窗供打睡,任教云水两相忘。 注释翻译: 在船中白天睡觉,有两句诗可以表达诗人的感受,那就是“云满青山水满江,云自能闲水自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天空和水面都被白云填满了,山间和江面都充满了白云,云朵自由自在地飘动着,而江水也随着它们的节奏忙碌着。 “一枕篷窗供打睡,任教云水两相忘。”诗人用“一枕篷窗”来形容自己的睡眠状态,即在船舱里
诗句:白雨跳珠正满江,初秋一枕得新凉。 译文: 大雨如珠子般跳跃着倾盆而下,江面上雨水汇成一片汪洋。初秋的夜晚,我倚靠在枕头上,感受到了一丝新的凉意。 注释:白雨:大雨,白色的雨,形容雨势之大。跳珠:雨滴在荷叶上滚动的样子,像弹珠一样。正满江:整个江河都被雨水覆盖。初秋:指农历七月或八月,这个时候天气渐凉,但仍然比较热。一枕:枕头,借代睡眠。得新凉:感受到新的凉爽。 赏析:
注释: - 这首诗的大意是:三千种公案都像缠在一起的藤蔓,谁说这三千条公案就足够凭藉呢?依然坐在石座上面对野水,今年的人嘲笑去年的僧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和尚为题材的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三千公案自缠藤",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世间的纷扰复杂,仿佛是一条纠缠不清的藤蔓,无法理清。"谁道三乘语足凭",这句话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教义的看法,他认为这些教义并不能解决世间的纷争和困扰
【注释】 萤灯:萤火虫的灯光;变寨更:变换营地。 长江来酒盏:指从长江上游带来的美酒,用它作为酒盏。 【赏析】 这是首送别诗。作者在友人即将离他而去之时,写下此词,以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并希望他一路平安,早日归来。全词写景状物,情景交融,情深意长。 “萤灯几点乱渔灯,远鼓时闻变寨更。”萤火虫的灯光,渔船上的灯火,远处传来的鼓声……这些自然景物,被诗人捕捉到镜头中,通过艺术加工,构成了一种朦胧
漫兴 云来云去山依然自得其乐,白云又何苦遮山呢。 天生的这双眼睛本就闲着无用,只因为要看那飘渺变幻的云山。 注释: 漫兴:随意写些诗句。 闲:悠闲自在。 何事:为什么。 天生:自然生成。 只眼:一双明亮的眼睛。 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一种闲适之态。首句“云去云来山自闲”,写山峦因云雾的遮蔽而显得更加闲逸、清幽。次句“白云何事更遮山”,是说白云为何还要遮挡青山呢
【注释】 石门:在湖北秭归,东晋诗人陶渊明曾隐居于此。 参差:不整齐貌。 团扇小挥珠汗落:指陶渊明《团扇歌》“手拭复更疾。团扇迎清风。”的意境。 相看只诵去年诗:意思是与朋友相见后,只是背诵了一年前写的那首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写于他任秘书省校书郎之时。 首联两句描绘出一幅宁静、清幽的田园风光画卷。诗人以火云童树为引子,勾勒出一片苍翠欲滴的林海,而江水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