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绂
【注释】 匡庐:即庐山,在今江西星子。芙蓉:莲花,这里代指庐山。五老:传说中五位神人名。离人:离别的人。斜阳:夕阳,指傍晚。外:之外。 【赏析】 《五老云屏》为唐末五代诗人方干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诗人游庐山时的所见所感,以“五老”自比,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首句“匡庐削芙蓉”,描写庐山之景,用比喻的手法将山形容为芙蓉,写出了山的秀丽与美丽。“九叠云屏翠”
注释: 雨后天晴,春天的景色显得更加美丽,花儿虽然已经落了,但水面却因为雨水变得更加清澈。 鱼儿们喜欢潜游,我们可以一同去欣赏它们的美丽。然而,人多的地方往往有鱼网,这让鱼儿们感到困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象。诗人通过对雨后春色和花落水深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同时,诗中也通过“好共潜游去”和“人多结网心”两句,表达了对鱼儿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们捕鱼行为的担忧
注释: 清江碧嶂:指清澈的江水,青翠的山嶂。 清江皎如练:清澈的江水犹如白色绸带。皎,明亮。练,白色的丝帛。 列嶂开新晴:排列着的山峰在晴朗的天气中显得格外清晰。 一段好风景,翻成客路情:这里的“风景”指的是美丽的景色,而“一段好风景”则意味着这美丽的景色让人感到愉悦。然而,对于诗人来说,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去远方求学,因此,这美丽的景色反而让他更加思念家乡,思念家人。因此,他感慨道:“一段好风景
【注释】 铁柱:指石柱。寒波:指石柱下的激流,比喻险境或困难。 金铁有断制:指石柱虽坚如金铁,但终因外力作用而断裂。 角木:指桥的一端。终见降:表示桥终于被毁。 旌阳:即旌阳渡,在今四川宜宾市。 利物意:利民之意,指对人民的益处。 安兹邦:使地方安宁,邦,国。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写石柱的倒塌。前两句写石柱虽然坚固,却因外力的作用而崩塌。第三句写石柱的倒塌,给人们带来了益处
【注释】 九华:指安徽省的九华山。仙人不可见,千古閟烟霞:传说中,仙人隐居于九华山之中,因此无法见到他们的身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抒情小诗。诗人在赞美九华山峰峦叠翠、秀丽壮观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对仙境之迷的向往之情。 首句“群峰列如掌”,写山高耸入云,如同手掌一样排列着。第二句“传闻是九华”,说这些山峰相传就是名山九华山。三、四两句“仙人不可见,千古閟烟霞”,写九华虽美,但仙人不可见
注释:牛渚,在安徽省当涂县西北长江边,因牛山之渚而得名。 牛渚古矶:指牛渚矶。矶,水中石。 谪仙:李白的别称。李白曾自称“谪仙人”。 醉游:醉酒漫游。 白鸥:白色的野鸭。 残照:日落时剩下的阳光。 点破:形容秋天景色的清丽。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牛渚秋景的美景,以及李白醉游牛渚的情景,展现了李白豪迈的个性和高超的才华。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人生
【注释】 凤台:指台上。凤凰鸣,比喻凤凰在台上鸣声响亮。树色明,指树木的颜色鲜艳明亮。停舟一登眺,指停下船登上高处眺望。都城:京城。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首句写台上鸣叫的凤凰和朝阳下的树木,第二句写停舟后登高眺望的情景。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一句,它把前两句联系起来,说明诗人登上凤台之后所看到的春意盎然的都城景象。最后一句是点题之笔,与“凤台”二字相呼应,点明主题。 此诗以景起句
以下是对《题画和俞嘉言韵 其一》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诗的第一句:“小径没芳草,衡门掩落花。” - 注释:小径被芳草覆盖,衡门被落花遮挡。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小径两旁长满了芳草,衡门(即门楣)上落满了花瓣。这种景色给人一种平静、宁谧的感觉,似乎可以听到风吹过草丛的声音,闻到花香扑鼻而来。 - 诗的第二句:“身闲常懒出,不是薄韶华。” - 注释
【注】 1. 米家船:唐代诗人米芾的字。 2. 旅泊:指旅途中停歇的地方。 3. 长物:多而多余的物品。 4. 书画:指书籍和画卷。 5. 聊应:暂且应付。 6. 娱:娱乐,消遣。 7. 许:允许。 8. 携:带。 9. 借:取用,借用。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文人雅士游历时的情趣之作,以米芾自比为舟,以书画为载,表现了其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胸襟。 诗的前四句“旅泊无长物,满载惟书画”
【注释】 牛斗: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星官,古人认为与“斗牛”有关。这里借指天空。 神物:神秘之物。 【赏析】 首句写天上的牛斗两星之间,有一股祥和之气,这是上天所赐的神气。次句写这种祥和之气,分明可以见到天上的龙光。第三句写张华能够识别这种祥和之气,第四句说神物终究难以隐藏。这四句都是描写天上的神异现象,而最后又归结到地上的丰城宝剑上。 这首诗以咏剑为题,但诗中没有一句说到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