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绂
【题明皇听贵妃弄笛图】笛弄霓裳月正秋,三郎侧耳复凝眸。 当年听谏如听曲,车驾应无幸蜀忧。 【注释】 1. 霓裳:指《霓裳羽衣舞》。 2. 三郎:玄宗的第三个儿子李亨(唐肃宗)。 3. 幸:指帝王外出巡游。 4. 蜀:指唐朝时的四川地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唐明皇在听到贵妃的笛声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感慨。 "笛弄霓裳月正秋,三郎侧耳复凝眸。"
地上苦寒非故乡 天明屋底满衾霜 起来欲把吟须撚 冻断浑无一寸长 注释: 1. 地上苦寒非故乡:形容塞上寒冷,让人感觉不到自己的故乡。 2. 天明屋底满衾霜:早晨醒来时,屋檐下积雪覆盖的被子上结满了霜花。 3. 起来欲把吟须撚:想要起身,用手指梳理一下胡须。 4. 冻断浑无一寸长:手指被寒冷冻得僵硬,连一寸都拉不直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塞上的苦寒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
【注释】 彩翮:指五彩羽毛的鸟。翩翩:形容鸟飞翔的样子。五色齐:五种色彩都齐全,即五彩斑斓。惜春犹解惜毛衣:怜惜春天还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金弹:金色的弹丸,这里指弹弓。款下枝头:轻轻落下,停到枝头。又欲飞:又要飞走了。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以咏木香鸟为主。 首句“彩翮翩翩五色齐”写木香鸟美丽的羽毛,五色俱全,翩翩起舞,非常美丽动人。次句“惜春犹解惜毛衣”,写木香鸟在春暖花开的时候
【注释】 题竹寄浦懒翁 其二:这是写给好友的一首赠别诗。浦懒翁,即浦和靖。晚节喜长存,阳坡大托根。 年年春雨后,生子又生孙。 【赏析】 浦和靖,字退思,宋元丰二年(1080)进士。曾任秘书丞等职。这首诗是送给他的。诗人通过竹子的形象表现了对浦和靖的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晚节喜长存,阳坡大托根。”意思是说,到了晚年,仍然能保持自己的节操,像竹子一样,在阳光充足的山坡上生长,枝繁叶茂,不凋不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赏析诗歌的语言,包括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和形式等,其中内容是重点。此题要求考生赏析“题竹”一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答题时先指出诗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结合注释,指出诗句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点。 【答案】 译文:宫树栖鸦拜夕郎,洞门烟霭竹苍苍(宫树,指宫中树木,乌鸦在树上栖息,傍晚时分向君王行参拜礼)。佩声摇曳归来晚,香篆初消月到床
诗句解析: 1. 君家溪水上,种竹绕幽栖。 - 这句描述了浦懒翁的居所位于一条清澈的小溪之上,周围被竹子环绕,显得十分宁静和幽雅。 2. 雨后翠阴合,钩帘听鸟啼。 - 描述了在雨后的景象中,竹林和小屋融为一体,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而浦懒翁则通过打开窗帘,倾听鸟儿清脆的鸣叫声,享受着大自然的声音。 译文: 在小溪边有你家的竹屋,竹子环绕着你的安静住所。 雨后的竹林和小溪连成一线
【注释】 宿云:隔夜的云。溪树:溪边的树。莎(shā):水边沙地上长的一种植物,通称“莎草”。新涨:刚刚上涨的水。没莎渚:淹到沙洲上。茅堂:用茅草盖的房屋。幽人:隐居的人。酣眠:熟睡。茅堂闭风雨:茅屋紧闭着风雨。 【译文】 隔夜的云彩暗沉在溪边的树上,刚刚上涨的水淹没到沙洲上。 幽人在茅屋里熟睡,茅屋紧关抵御着风雨侵袭。 【赏析】 此诗写雨夜山居之景,意境清幽。首句写暮云密布,天色阴沉
【注释】万疋:千万匹。盐车阪(bàn):指道路险峻不平的山路。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马儿被牵到盐场去卖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担忧。诗人以“画”字起兴,描绘了一幅群马空阔、落花飘散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凄清而悲凉的氛围。接着,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马儿比作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前途渺茫的担忧之情。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描绘马儿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艰难前行的景象
我昔山中日日闲,不因临水即登山。 而今役役风尘里,此趣犹存点染间。 注释:我过去山中的日子是悠闲的,不是因为临水就一定要去登山。现在却奔波在风尘仆仆的仕途之中,但是这种悠然自得的乐趣仍然存在于画笔和颜料的点染之间。 赏析:诗人用“我昔山中日日闲”来表达自己曾经的生活状态,即每天过着安逸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远离了世俗的纷扰。然而,当他身处官场,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各种纷争和争斗时
漫天风雪掩穹庐,客里谁来问起居。 注释:漫天的风雪遮蔽了天幕般的屋顶,在这寒冷的地方,有谁会来问候我的起居生活? 忽报乡人喜新到,寄来犹是隔年书。 注释:突然之间,我听到了家乡的人高兴地说他们已经到达,然而收到的却是一封已经过了一年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