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咸杰
【解析】 “偈颂”是佛教徒念诵佛经时所作的韵文,以颂体写之,故名。“偈颂六十五首”是《祖堂集》中的一组诗,是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的临济义玄和尚所撰。这组诗共六十四首,每句一韵,全为七字句,其结构为:(一)“只此见闻非见闻”,(二)“无馀声色可呈君”;(三)“个中若了元无事”,(四)“体用何妨分不分”;(五)“即心即是无心”,“本来无物有物”;(六)“一切万法皆依性住”,“万法唯心”。 译文:
诗句输出:有问冬来事,京师出大黄。 译文注释:有人问冬天来了,京师(指首都)里出了大黄(一种药材)。 赏析: 1. 诗意理解: - 首句“有问冬来事”,表达了一个询问关于冬天的事情,可能是指冬季的气候、食物或是与冬天相关的其他事务。 - “京师出大黄”则是回应这个问题,指出在京师地区(即首都)有出售或制备了大黄这种药材。大黄在这里可能是一种药物或草药,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 2. 文学手法
这是一首赞颂大慧和尚的作品,其内容如下: 戳瞎顶门三只眼,是非佛法一齐刬。 竹篦头上放无端,正是徐六担片板。 诗句解读与赏析 1. “戳瞎顶门三只眼”: - 注释:这里的“戳瞎顶门三只眼”形象地描述了大慧和尚的某种特质或行为,可能指的是他的智慧或洞察力非常敏锐,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暗示了他的某种独特之处或与众不同。 - 赏析:此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大慧和尚的智慧和洞察力
【注释】 约斋张直阁画师顶相请赞:约斋张直阁,就是画家张志和。他画过许多著名的山水画,有《渔歌图》等。这里指代张志和的画作。顶相,即顶上相,即画中的山石树木。相,是名词后缀,表示对人的敬称或尊称。请,是动词,表示邀请。赞,是动宾结构的动词,表示赞美。 挨开不二门,千圣须却步:挨开,是动词,意思是推开。不二门,是佛教术语,指的是佛家所倡导的“空”的境界。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创作于宋代。 我们来解析诗句的含义: 1. “妙处如何论浅深,应之于手得于心。”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事物本质的领悟和理解。这里的“妙处”指的是事物的本质或真谛,而“论浅深”则是指对事物的理解和评价。诗人认为,真正的理解不在于表面的层次或者深度,而在于能否真正地把握到事物的本质。这体现了诗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和探索精神。 2. “方圆不用机谋力,长短休将语默寻。”
【注释】 移场定是非:移场,变换位置。 顽心全不改毫釐:顽心,固执己见。 胡言汉语凭谁会:会读胡言汉语,指懂得道理的人少。 铁额铜头也皱眉:额头上生满铁锈,头上长满铜器,比喻顽固不化的人也会皱眉。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颂古六首》之一。诗中通过描绘一位固执己见、难以说服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对那些固执己见、不肯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人的不满和批评。 首句“三处移场定是非”
【注释】 棹:船桨。桡:船桨。劈脑:劈头。没遮拦:没有阻挡的意思,比喻直截了当。乾:通“刊”,干枯、枯死。尽谓:全说。单传:一脉相传。并直指:直接指点。祖师:佛祖。漫:欺骗。 【赏析】 此诗是一首讽刺诗,以“颂古”为标题,实则讽刺当时佛教中一些不肖之徒的行径。诗人借题发挥,对那些口诵佛经而不悟佛旨的人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首句写佛祖的法力无边,如同船桨一样锋利,能够将大海的波涛全部斩断
【注释】 腊月:冬季。莲花菡萏香:荷花的香气。三回赏手不寻常:形容欣赏荷花的次数很多,次数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直饶:即使。会得:理解。须眉落:指胡须、眉毛脱落。龟毛数丈长:用比喻的手法写乌龟的毛很长。 【赏析】 此篇是咏物诗中的名作。它以“莲”为咏物题材,借咏荷以喻贤士,表现了诗人对贤者的敬慕之情。 首句写莲之香气,次句写人赏荷之多,都突出了莲的高贵品格。后两句写贤者即使头发眉毛都掉落了
【注释】 颂古六首:指《颂古十章》。 其二:第六篇。 贤圣法来未曾杀,而今断这一刀休:贤圣所传下来的法律从未杀人,现在你却要杀人,这真是大错特错。 果然葛怛胸中落,笑杀灵山老比丘:葛怛(dǎ)是唐代高僧玄奘,曾于唐贞观十九年(645)随唐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灵山”是佛教语,指极乐世界、西方净土。此诗讽刺那些为名利而杀人的贪官污吏,他们如同贪婪的葛怛一样,最终自食恶果。 赏析:
【注释】 蓦:突然、迅速。膏肓:心尖脂肪下的部位,比喻疾病深重难治之处。著:附着。严阳:炎热的阳光。蛇虎为邻:形容险恶之地。寻:寻找。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担忧。首句“蓦就膏肓打一针”,意味着在疾病深重时能及时救治(打一针),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样的救治却显得十分困难和无奈(无可如何)。颔联“当时无处著浑身”,进一步表达了这种无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