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昶
宿山中寺 山中有兰若,龙象辉金碧。 泉边佳茗香,竹下幽人迹。 堂新瓦易茅,砌古苔侵石。 喜为老僧留,同坐风雨夕。 注释: - 兰若:佛教语,意为寺院、庙宇。 - 龙象:古代印度神话中的两种神兽,此处比喻寺庙的庄严和神圣。 - 金碧:形容建筑色彩鲜艳,华丽璀璨。 - 佳茗:指好茶,这里用来比喻山中的清泉。 - 幽人:指隐居者,这里指在竹林下品茗的隐士。 - 堂新瓦易茅:指寺庙新修的屋檐用茅草覆盖
【注释】 妾:旧时妇女的自称。短眉:古代女子的画眉之法,以黛青涂于两眉之端,谓之“画眉”。时:指当时。伴:陪伴。疏散:指不修饰仪容,随随便便。临妆台:指对着化妆台梳妆打扮。长:指修长。长短:指画眉的长短。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女子想为自己画眉,但又怕画得不好而被人嘲笑。她请男子为她画眉,男子则随意为之。诗中通过女子的心理活动和行动描写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平实自然
【注释】 岩阿:山岩的凹陷处。暗翠萝:深绿葱茏的藤萝。 浮鸥:漂浮在水面上的鸥鸟。啼鸟:鸣叫着的鸟儿。 林坡:树林的坡地。 秋风扬素波:秋天的风,吹动着清澈的水波。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晚秋景色的小诗。首句写夕阳西下的山岩上,有人家的屋檐映入斜阳之中;第二句写山家门前,深绿的翠萝蔓绕着岩石;第三句是说,一群白鸥飘浮在水中,静静地立着;第四句写林坡上,黄口雏鸣叫着,好像在呼唤同伴;五、六句写
【注释】 翛然:超脱的样子。青莲:即莲花,佛教称佛为莲花生。宇:指房屋、庭院。水绕山相向:水流环绕着山峦相向而行。老僧:这里指诗人自己。林下:在树林下面。乐清旷:快乐而清闲。题诗:写诗。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远离尘世的高僧在幽静的山林中过着清闲的生活,有客来时才吟诗留念的情景。首句“翛然青莲宇”,点明僧人的住所是青莲般的清净之地;次句“水绕山相向”,描绘的是山水相依的景象
【注】 寂寂:寂静。长林:幽深的树林。僧房:和尚的屋子,亦称“庵”、“寮”。锁碧苔:锁着碧绿色的苔藓。猿挂:猿猴攀缘在树上。树枝猿挂折:猿猴爬上树摘取花果或栖息时折断树枝。花片:花瓣。鸟衔来:小鸟衔来花片。池溢:池塘水溢出。流过水:流经池塘。炉存:火炉还在燃烧。爇(ruò):燃烧。灰:余烬,未燃尽的火星。赋诗:作诗。殊:很。未就:没有写成。徙倚:徘徊。迟回:逗留,不前进。 【赏析】
【注释】 清心投静室:清清净净地在静室里。 童子启云关:童子打开了通往山顶的云门,指登山。 秋色老着树:秋天的景色已经染在树枝上。 夕阳明在山:落日的余晖洒在山上。 高崖泉落响:高处的瀑布发出声响。 远汉鸟飞还:远处的汉水边有鸟儿飞回。 扰扰红尘里:喧嚣的人间。 无如僧最闲:没有什么比得上僧人最闲适了。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诗人登上山顶后,面对四周的景色,不禁想起自己曾做过的和尚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友情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的诗。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花时曾惜别 - 这一句描述了在花开的季节,诗人与朋友或亲人曾经有过不舍的离别。这里的“花时”指的是春天或开花的时候,而“惜别”表达了一种深深的不舍。 2. 菊候又相逢 - 当到了秋天,即菊花盛开的时候,诗人和朋友或者亲人再次相遇。这里的“菊候”指的就是秋天,而“相逢”则是指再次相见。 3. 落日深山道 - 描述了太阳落山后
注释: 1. 禅房碧树深,坐久语幽禽。 注释:禅房(即僧人的居所)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十分幽静。坐在里面久久地不说话,只有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 2. 叶罅日穿透,林端云过阴。 注释:树叶缝隙间,阳光透过来洒下斑驳的光影,林子的顶端飘荡着层层淡淡的薄雾,仿佛是一片浓云。 3. 笔新微蘸墨,书故少生纎。 注释:手中的新笔刚刚浸上墨水,字迹因此显得格外清晰;而旧书则因为年代久远
郊墟池馆 何人小池馆,闲得在郊墟。 花晚留栖蝶,萍朝见跃鱼。 幽墀滋藓晕,老竹带虫书。 自计无钱买,凭谁可借居。 注释: 郊墟池馆:郊外的池塘边的小房子。 何人小池馆:是谁建了这小池馆? 闲得在郊墟:在这里闲置着。 花晚留栖蝶:傍晚时分,花朵开放,吸引了蝴蝶停留。 萍朝见跃鱼:早晨,水面漂浮的荷叶上跳跃的鱼儿。 幽墀(chí)滋藓晕:幽静的院落中滋生的青苔呈现出美丽的花纹。 老竹带虫书
【赏析】: 《访友人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五首五律之第三首。此诗写与友人相访时的情景,通过描绘山居景色和与友人的对话来表现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全诗以“携书”起兴,点明了此次访问的目的:为了拜访久别的故交,并交流一下彼此间的近况。“岂惮往来频”,表达了诗人不畏艰辛,不怕来往频繁,渴望再访的心情。“潭净”二句,写山居环境。潭水清澈如同天镜,群峰迷蒙似被雾巾遮掩。这里运用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