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外篇·秋水》 河伯说:“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我的言辞、接受、选择和放弃,我最终怎么办呢?” 北海若说:“用道来观察,何贵何贱,这叫做返本还源;不拘泥而心志自由,与大道相悖。为什么有的多有的少,这叫做随顺自然;无一点而行,与大道参差。威严如国中之王,无私德;祭祀时有社坛之神,无私福;广大如四方之无穷,无所界限。兼怀万物,谁又能承负其翼?这就叫无方。万物一起
《庄子·外篇·秋水》是道家经典之一,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和寓言式对话,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哲学意义。本诗通过“蛇与风”的故事揭示了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哲学问题。 诗中描述了蛇、风和目(即眼,象征人的感受力)三者之间的互动,展示了各自对自身处境的不同感受。蛇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认为自己没有脚却行动自如;风则以无足而行遍天下,看似自由;而目则是被动地接受一切,缺乏主动改变的能力
子路见到孔子,说:“老师您为什么如此高兴呢?” 孔子回答说:“来,我告诉你。我避免贫穷已经很久了,但是无法避免,这是命中注定的;我寻求通达已经很久了,但是无法得到,这是时运不济。当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穷困的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获得财富和地位,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人能通达,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失去了知识或智慧,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是时代和环境使然
注释:1. 庄子 · 内篇 · 应帝王 :庄子内篇第十三章。 2.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无为”是《老子》中的哲学概念,“名尸、谋府、事任、知主”,都是指人的行为和思想。 3. 穷:穷尽;无穷。 4. 朕:同“竟”。 5. 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 :虚的本义是空无所有,“而游无朕”即无所依附。“将”,动词。 6. 汝心似我心,普天之下皆兄弟
注释:季咸:郑国神巫季咸,他能预知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夭,并且期以岁月旬日,若为神人。列子:姓列名御寇的道家人物,传说他是周朝时隐居不仕的人。壶子:道家人物,相传是老子门徒之一。 赏析:这首诗出自《庄子内篇·应帝王》,讲述了庄子与季咸、壶子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过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对于生死存亡的看法以及他如何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 译文 郑国有位神巫叫做季咸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 此句表达了对知识的探询永无止境,无论问多少问题,总会有更多未知存在。庄子通过这种描述,强调了知识探索的无限性和深度,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哲学上的谦逊和对智慧的敬畏。 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因跃”可能象征着对答案的渴望得到了满足,或是在精神上获得了某种解脱与喜悦。而“告蒲衣子”则表明这个发现或理解将由一个智者或导师来传递和解释
注释:1.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曾是孔门十哲之一。2.仲尼:即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又号圣人、天纵之才等。3.礼乐:指古代的礼仪制度和音乐艺术。4.坐忘:《庄子·内篇·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5.从从而后:即跟随孔子学习并效仿他的行为。 译文:颜回说:“我变得更好了。”孔子问:“什么叫做‘变好’?”颜回回答道
“意而子曰:“然则吾将何往?”许由曰:“无有。”意而子曰:“然则吾之梦也!”许由曰:“汝不闻乎?昔者庄周与惠施游于濠梁之上,或谓周:‘是鱼儿可乐哉!’周笑而不答。夫以庄周之智,彼固不可得而语矣。”意而子曰:“然则吾将何梦?”许由曰:“汝不闻乎?昔者宋人有徵于其国者,欲去其国,故自言于王:‘臣诚能使民无害死伤,则愿徙之。’王笑而不答。夫以宋君之智,彼固不可得而语矣。”意而子曰:“然则吾将何梦
注释 1.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是庄周的友朋。 2. 为“于”字之义见《内篇·大宗师》第3段,“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3. “莫逆于心”的意思是:志趣相同。 4. 三句是庄子对三人友朋的评价。 赏析 1、《大宗师》全篇以问答的形式展开对话,其中“孰能登天游雾”一句就是这一段的核心问题,“挠挑无极”,即无所不至的意思。“莫逆于心”的意思是
子舆、子犁相与语曰:“吾二人何如?”曰:“吾二人皆善死而已。”俄而子舆有疾,子来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沴,其心闲而无事,胼囗(左“足”右“鲜”音xian)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舆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