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译文:道有情、信;无形、无声;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卜梁倚、伏戏氏得道,以挈天地;维斗得道,终古不忒;日月得道,终古不息;勘坏得道,以袭昆仑;冯夷得道,以游大川;肩吾得道,以处大山;黄帝得道,以登云天;颛顼得道,以处玄宫;禺强得道,立乎北极;西王母得道,坐乎少广
诗句: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 译文: 古代的真人,他的神态庄重却不傲慢,他的行为谦和却不卑躬;他虚怀若谷却不浮躁,他的内心宁静却不喧嚣。他似喜悦却又不显露喜形于色,他不得已却能应对各种困境;他保持谦逊的神情,却能让德行广为流传。他像世俗之人却无法被束缚,像好学之人却忘情于世俗。以刑罚作为行为准则,以礼仪作为行为的规范,以智慧为行动的指南,以道德作为行为的准则。刑罚是行为的准则
诗句: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译文:理解天的自然规律和人的活动是最高的境界!理解天的运行规律的人,是自然生成的。理解人的行为方式的人,用自己对事物了解的知识去养护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使自己的生命能够长久而不会中途夭折,这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注释:“天之所为”指的是自然规律
惠子曰:“是亦何若?”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是以有者为有,无者为无;损益形骸,随其自然而已矣。” 译文: 惠施说:“人如果没有情感,又怎么能称之为‘人’呢?" 庄子回答:"道和它的外貌、天赋予它形态,怎么能够不称为'人'呢?" 惠施问:"既然这样,那我如果去掉人的感情,又有什么区别吗?" 庄子回答: "不是这样的。我不说有情感的人;我说的是没有情感的
“若夫浮游观于天地之间而长存无终者,众庶寒士之常态也。彼以天地为寿,吾与点不知所处;方且知死生之大,安能与易地哉!且已矣乎!” 惠子曰:“是则人之情莫若我。” “然则夫子之所称善者何也?” 庄子曰:“彼以天地为广,而形影不存;哀公见劳而不喜。其于大体无与焉。” 赏析:此诗写圣人的修养和境界,强调德行的修养是人所必需的。 译文: (1)齐国君主哀公问孔子:“什么是才全?”
注释:1.孔子曰:“丘则陋矣!”——孔子说:“我实在是浅薄啊!”2.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为什么不出去呢?请您把听到的讲解给我听听吧!3.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学生要努力啊!无趾是瞎子,他仍然在学习来弥补前人所犯下的错误。更何况是一个完全的人呢?4.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老子说
注释: 1. 伯昏无人:古代传说中的怪异人物。 2. 钟鸣鼎食之家:钟、鼎是古时贵族的炊器;“钟鸣鼎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华。“钟鸣鼎食”,后泛指显贵豪门的生活。 3. 合堂同席而坐:合,通“胡”。 4. 周公之政: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伯阳父曾对他的儿子说:“周文王有德行和仁爱之心,在政治上实行‘无为’的治国之道。”周文王在位时期是公元前1067年到前1023年。 5. 钟鸣鼎食之家:钟
以下是对《庄子·内篇·德充符》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诗句与译文 >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译文:鲁国有个叫王骀的人,跟随他学习的人跟孔子不相上下。 - 注释: “兀”指的是身体残障。王骀,即“王骀子”,据说他天生残疾,但因德行而闻名。 >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译文:常季向孔子提问:“王骀,一个天生残障的人,跟随他学习的人能与孔丘一样多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注释】 1. 山木:指山林中的树木。 2. 寇:伤害。 3. 膏火:这里指的是燃烧时发出光亮的灯火,比喻有用的事物。 4. 桂(guì):桂花树,可以用来制作香料或食用。 5. 漆:一种可以用于制家具或装饰品的涂料,有光泽,常用来保护物品不受腐蚀。 6. 割:砍伐、采集。 7. 无用之用
注释:1.庄子内篇·人间世 2.宋国的荆氏种楸树、柏树和桑树3.狙猴之杙斩之,用绳索捆绑住猴子;三围四围,求高名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禅傍者斩之4.支离疏:宋国的一个人5.颐隐于齐:嘴上长着一个肉包6.肩高于顶:肩膀比头顶高出很多7.会撮指天:手握拳头指向天空8.五管在上:手指五个9.髀为胁:大腿下面有两条筋10.支离攘臂于其间:支离疏在人群中摇摆胳膊,好像准备战斗的样子。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