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诗句逐句释义: 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北冥是北方的深广之地,这里居住着一种巨大的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音kūn)。 2.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鲲非常大,以至于无法准确测量它有几千里长,当它变化成鸟时,它的名字叫做鹏。 3.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鹏的背上同样巨大无比,难以丈量其长度,而且它愤怒地飞起时
逍遥游 探索人生自由与精神追求 1.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 有鸟焉,其名为鹏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去拜见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了,想要取代你的相位。”于是惠子非常恐惧,在国都里搜了三天三夜才找到庄子。庄子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这种鸟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就不休息,不是橡栗它也不吃,不是甘泉它也不喝。如今有只猫头鹰得到了一只腐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仰头看着它说:‘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 注释: 1. 惠子
诗句: 朝三暮四 译文: 宋国有个狙公,喜欢猴子,养了很多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得到了他的喜爱。但是,由于过度饲养,他的家庭人口越来越少,而满足猴子的需求却越来越难。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减少食物供给,以此来考验猴子是否懂得感恩和忠诚。 注释: - 狙公:指养猴子的人。 - 爱狙:喜欢猴子。 - 成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群。 - 解狙之意:理解猴子的意思。 - 狙亦得公之心
《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外篇》中的《秋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篇章。其中,公孙龙与河伯的对话,以及惠子与庄子的游梁之辩,都深刻展示了两位道家思想大师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智慧火花。 在这段对话中,公孙龙以逻辑严密著称,而河伯则是一介凡人,对世间万物的理解仅限于其表面。当河伯自信满满地宣称自己的视野覆盖了一切时,公孙龙却以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逻辑问题让河伯哑口无言——他提出“若千里之远
【诗句】 秋水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说:" 鯈鱼游动时从容自在,这是它的乐趣所在。" 惠子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你的乐趣呢?" 庄子说
```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庄子在《外篇·秋水》里,用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道”的概念。下面将按照原文逐句进行详细翻译和赏析: 1. 原文: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
``` 庄子 · 《秋水》 河伯与北海若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
庄子 外篇 秋水 公子牟隐藏于机中,长叹一声,仰天而笑。他问:“您没听说过那个井底的青蛙吗?它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快乐极了!我跳上那井沿,游进那井壁之间,然后跃入水中。当我感到水的凉爽时,我就伸出四肢;当我感到泥泞时,我就用脚掌支撑身体。当我遇到螃蟹和蝌蚪时,我无法赶得上它们。而且,我独自占据一口井中的水,就足以让我感到快乐了。您为什么不时常来这里观看呢?’” 东海之鳖左足还未完全进入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