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立之
《姑苏台五首·其四》是南宋诗人萧立之的作品。下面将逐一解释诗句的含义,分析诗的结构和主题,以及作者可能的创作背景和情感: 1. 诗句释义: - 娃馆繁华事几年:娃馆,指女子的闺房,繁华事,指女子的生活或情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姑苏台的女性生活已经过去多少年了,但依然繁华如故。 - 堕钿遗珥尚依然:钿和珥都是古代女子用来装饰头部的物品,这里指的是女子头上的饰品。这句话意味着这些饰品虽然已经失落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自折孤樽擘蟹斟。 【注释】: 1. 自折断自己的酒杯,掰开螃蟹来斟酒。 2. 形容饮酒畅快淋漓的样子。 3. 典故出自《晋书·毕卓传》:毕卓性放诞,能为醉语。 4. 诗人用这个典故,表现自己豪饮的情景,同时也表现出他旁若无人的洒脱态度。 - 荻花洲渚月平林。 【注释】: 1. 荻花盛开的洲渚和平静的树林。 2. 指作者所在的地点,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 3
题曹怡轩樵笛吟稿四首其一 曹家诗有黄初脚,江出岷山日夜东。 诗句释义:曹家的诗歌中有着黄初时期的风格,而长江则从岷山流出,日夜向东流淌。 译文:曹家的诗歌中蕴含了黄初时期的风格,而那条长江则是从岷山中流出来的,它日夜不断地向东奔流而去。 关键词:黄初,岷山,江,曹家,诗歌 赏析:曹家的诗歌具有黄初时期的风格,这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并不常见。然而,诗人却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风格
垂虹桥三首其三,是宋代诗人萧立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逐一解析这首诗的每个部分,并提供相关的注释和赏析。 1. 诗句释义: - “三百里湖桥柱西”:这一句描绘了湖上桥梁的壮观景象,暗示了诗歌的主题与自然美景紧密相连。 - “谁将并剪上秋机”:这里的“秋机”可能指的是秋天的景色或某种仪式,表达出诗人对这种场景的赞美之情。 - “短船不爱闲风月”:“闲风月”通常指悠闲的生活或美丽的风景
“金楣玉几翠云裘,那识春风半点愁”,这四句诗描绘了一位人物在姑苏台上的所见所感。姑苏台,又名姑胥台,位于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春天,花儿盛开;秋天,大雁飞来;长风多次吹过。看不到台上的人,台下只有月光徘徊,一棵梧桐树上长出了绿色的苔藓。下面将逐一分析诗句: 1. 金门玉堂与翠云裘:这里的“金门”、“玉堂”和“翠云裘”都象征着高贵和奢华。金门通常指的是皇宫的门
```json [{ "诗句": "当年忠死亦堪冤,千古遗编为断魂。", "译文": "当年忠诚地死去也是可悲的,千古流传的遗书是无尽的悲痛。", "注释": "忠:忠诚。遗编:遗留下来的编年史或史书。断魂:形容极为悲痛,灵魂都要断裂。" }, { "诗句": "此恨老天疑未了,长教明月照胥门。", "译文": "这份仇恨好像没有消解,老天总是在教我们仰望月亮照耀着胥门。", "注释": "此恨
【注释】 ①出船:指离开官场。笔床茶灶:指文房四宝和书房中的用具,是文人雅士生活的象征。②征尘涴(wò)客衣:“征尘”本意为旅途中的尘土,这里指战乱带来的尘埃。“涴”意为沾污,这里是说战乱使诗人的衣衫沾上了灰尘。③三百里秋诗卷里:指在战乱中创作了《三百篇》这样的大作。《诗经》共305篇,后人称之为“三百篇”,故称。④担头挑得大湖归:指作者在战乱中,从战场带回了胜利的消息,也带回了家乡的大湖之水
【注释】:第四桥:即浙江绍兴的沈园。黄帽,指船夫头上包着黄色头巾。 牵:拉。水花:波浪。 归潮:退潮。 疏蓬:稀疏的蓬草。 断:忽然停止。 秋在烟波:意为秋意已浓,如烟波一样渺茫。 【赏析】:《清明》一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此诗以清明时节之景,写出了江南水乡特有的一种风光。 首联“黄帽牵船客自摇,水花压岸送归潮”,意思是:船上的船夫头顶上戴着黄色的帽子,拉着船,自己摇着桨,随着波浪荡漾
“间关薪胆有谁知,正是苏台歌舞时。可惜不如陈后主,吴宫无井号胭脂。”宋代诗人萧立之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姑苏台上的繁华景象和历史变迁。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 诗句释义: 1. “间关薪胆有谁知,正是苏台歌舞时。”这句诗表达了在姑苏台上,歌舞升平的场景被世人所忽视,只有那些辛勤工作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2. “可惜不如陈后主,吴宫无井号胭脂。”这里指出了陈后主的无能
诗句释义:荒荒灌木长烟苔,人道吴王此筑台。一望等闲三百里,未应无见越兵来。 萧立之描绘了姑苏台荒凉的景象,并借此表达了他对于历史变迁和未来可能的忧虑。诗中的"一望等闲三百里"暗示了姑苏台的辽阔与历史的深远,而"未应无见越兵来"则让人联想到了历史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危机。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萧立之不仅展现了他对古代遗迹的深刻理解,更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