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行海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的综合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 (1) “十五游方今五十”,首联写诗人年岁已过半百。游方指漫游四方,泛指到处漂泊。这里说诗人从十五岁起就开始了流浪生活。 (2) “骎骎白尽少年头”,“骎骎”是形容马快走的样子,这里用来比喻岁月流逝,不知不觉中,白发已经布满了双鬓。这句意思是说:岁月不饶人
荷花 圆绿风翻翡翠云,娇红露淡石榴裙。 采莲声隔花深处,应有鸳鸯梦里闻。 注释: - 圆绿:指荷叶的绿色是圆形的。 - 风翻:清风轻拂。 - 翡翠云:形容荷叶如翡翠般碧绿,随风翻滚如同天上的云朵。 - 娇红:指荷花的颜色鲜艳而美丽。 - 露淡:露水很薄。 - 石榴裙:比喻荷花像穿着石榴裙的女子。 - 采莲声:指采莲人在湖中采莲时的声音。 - 花深处:花丛深处或花丛之中。 - 鸳鸯:一种鸟类
注释: 蜀水蜀山归路迷,烟林春晚草萋萋。 蜀地的水和山让人感到迷茫,烟林中的春色已经过了正午但草木依旧郁郁葱葱。 野花如血无人管,空向长安枝上啼。 野花如同鲜血般鲜艳却无人欣赏,只能空对着长安城的枝条哀嚎。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思乡者在春天回到故乡的途中,看到家乡美丽的景色却无法回家的无奈心情。诗人用“蜀水蜀山归路迷”来形容自己的迷茫感,用“烟林春晚草萋萋”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注释:细雨斜风,绿色的田野上到处是新绿。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杏花初开。燕子衔着泥巴飞到朱红色的大门里去筑巢。它们不管自己的旧巢在茅屋檐下,也不顾及那里曾经有过它们的家。 赏析:诗人以燕子为题材,通过描写燕子在春天里的生活习性,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自然界的欣欣向荣。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燕子人格化,赋予了燕子人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诗句释义 - 前之十首次诗:这可能是诗人自谦或自称其创作风格。 - 其四:这是第四句,可能是该诗的标题。 - 十五游方今五十:这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已经经历了十五年的时间,现年五十岁。 - 游方:指漫游,四处旅行。 - 今五十:现在的五十岁了。 - 久将孤锡挂山林:长时间的在山林隐居,用“孤锡”形容自己像孤独的人一样生活在山林中。 - 孤锡:这里指的是孤独的生活状态。 - 挂山林:悬挂于山林之中
暮色溪山远,烟林一两家。 孤舟何不住,雁欲下平沙。 注释:夕阳的余晖映照在远处的溪山之上,一片烟雾蒙蒙的树林中,只有一两户人家。我乘坐的小舟为何不能停泊在这里?大雁正准备飞向平坦的沙地。 赏析:这首诗以“暮色溪山远,烟林一两家”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将读者引入了一个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的仙境之中。接着,“孤舟何不住”,诗人不禁发出疑问
注释:蟋蟀在少年时代不理解客居他乡的忧愁,于是在砌下寻来斗蟋蟀。今夜雨天,坐在窗前听蟋蟀鸣叫,声音声声都让人心烦意乱,似乎连头发都要被蟋蟀的声音弄白。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在客居他乡时,因无法排解心中的孤独和寂寞,只能通过与蟋蟀斗蟋蟀来寻求片刻的欢愉。然而蟋蟀的声音却让他感到心烦意乱,仿佛连头发都要被蟋蟀的声音弄白。这首诗以蟋蟀为主题,通过对蟋蟀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前之十首次诗 其二 十五游方今五十,风霜历尽几风波。 雌雄自古乌难辨,鱼鲁如今字转讹。 白日消磨英雄尽,青山埋葬故人多。 乌啼花发茆庐暖,更喜春风长薜萝。 注释: 1. 十五游方今五十:十五岁时开始四处游历,现在已经五十岁了。 2. 风霜历尽几风波: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磨难。 3. 雌雄自古乌难辨:自古以来,乌鸦的雌雄很难分辨出来。 4. 鱼鲁如今字转讹:现在的汉字中
诗句释义及翻译: 1. 前之十首次诗 其三 - “前之十首次诗”可能是诗人对某首旧诗的提及,但具体内容未知。 - “其三”指的是这首诗的第3节。 2. 十五游方今五十 - “游方”通常是指四处游历或漂泊。 - “今五十”可能是指诗人现在已经五十岁了。 3. 异乡偏感故乡春 - “异乡”表示不寻常的地方,即诗人当前所在的环境。 - “故乡春”指春天时家乡的景象,可能唤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注释:兰花,紫茎绿叶带着春天的气息,就像君子一样。即使今天不再有君子佩带,也不如潇洒地生长在深林中。 赏析:诗中以兰花自喻,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独立清高的情怀。兰花在春天盛开,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象征着君子的高尚品格。而“紫茎绿叶”则形象地描绘了兰花的美丽外貌。最后两句则是对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意味,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