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霆震
银鞍宝校新,罗绮耀青春 —— 赏析杜甫《拟复愁十二首》 杜甫的《拟复愁十二首》,以其精湛的诗艺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形象。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6年),反映了杜甫内心的忧愁与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全诗分为十二首,每一首都充满了深刻的思考与情感表达。 首句“银鞍宝校新,罗绮耀青春”,开篇便用奢华的意象来描绘出行的盛况,银鞍宝校象征着尊贵与荣耀
诗句“列位公侯宠,连营使相尊”出自元代诗人周霆震的《拟复愁》,这是一首描绘官场现象的诗作。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列位公侯宠:描述的是公侯级别的官员们受到特别的宠爱和尊重。 2. 连营使相尊:指高级将领或官员们被尊为丞相,地位显赫。 3. 庶僚供指使:普通官员在高位官员的指挥下办事,显示了他们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4. 谁复耻心存:表达了一个疑问
诗句:一烬城门火,馀灰已复寒。 译文:城门上残留的火光已经熄灭,留下的只有寒冷的余烬。 赏析:本首诗通过描绘城门上的火光与余烬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对当前生活的感慨。诗人用“一烬”和“馀灰”这两个关键词,生动地描绘出了城门残火的消逝和留下的冷寂。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诗句:小儿争炙手,犹作燎原看。 译文:小孩子们争相抢夺炙热的手,就像燎原之火一样难以控制
《拟复愁十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6年)秋天。杜甫几乎是无时不愁。“复愁”是一愁未已,一愁复至。 第一首: 屏迹谯楼下,深追少壮时。卧听更漏鼓,双泪落如丝。这首诗描述了杜甫在谯楼下静静地坐着,听着更漏之声,心中充满了忧愁,泪水如同细丝般落下。 第二首: 江上亦秋色,火云终不移。小儿争炙手,犹作燎原看。这首诗描绘了江上的秋天景色和孩子们争抢食物的情景。
钱塘江上水,几载独朝宗。 到海传消息,殷勤起卧龙。 译文: 在钱塘江的波涛中,岁月如水般流逝,我在这条江河之上独自航行,如同一条忠诚的游鱼,不断向大海进发,寻求着生命的归宿与意义。每一次抵达远方的港口,都能传递出我的消息和心意,就像一只勤勉的蜜蜂,不断地将信息送到远方。而当我再次出发时,心中充满了对那位被尊为卧龙的智者的期望与尊敬,他的形象仿佛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赏析:
朱衣白昼出乘舆 朱衣群百怪,白昼出乘舆。 咫尺青门路,无由得种瓜。 注释:穿着红衣的人群里有许多怪异的人,在白天出门乘车。 近在咫尺的青门路上,却无法像从前那样亲自去种瓜果。 赏析:诗人通过描述朱衣百怪、白昼乘车的场景,表达了对时局混乱和社会动荡的感慨。诗中“咫尺青门路,无由得种瓜”一句,既写出了诗人身处困境的无奈,也流露出他对过去自由生活的怀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诗句及译文 ``` 杀气频年盛,南昌接武昌。 帝城春有路,昨夜梦钱塘。 ``` 注释及赏析 诗句解释: 1. 杀气频年盛: 描述了一种持续多年的紧张和危险的气氛。“杀气”通常用来形容战场上的紧张气氛或激烈的竞争状态,“频年盛”则意味着这种气氛已经多年存在,未曾减弱。 2. 南昌接武昌: “南昌”和“武昌”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而武昌则是湖北省的省会
拟复愁十二首 旌旆簇雕鞍,花袍紫凤团。路人潜侧目,敢谓沐猴冠。 注释:旌旗招展的军马,装饰着华丽的鞍座;身穿紫色华丽袍服,头戴凤凰形的帽子。路人暗中侧目,不敢正视,担心自己像猴子一样戴着人世间的王冠。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军中的生活,通过对军马、服饰和路人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将军队比作“旌旆簇雕鞍”,将自身比喻为“敢谓沐猴冠”
【注释】 九日:指重阳节。先亲:父亲。复斋先生:诗人的字。 淳祐己酉: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作者生于是年,己酉为干支纪年之属鼠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庚寅:干支纪年,属虎年,宜有字。 绛人:绛州人,甲子:甲子年,已忘年。 菊枝:菊花枝头。幽操:清高操守。旧编:旧书。 童孙:指儿子,初学语:刚开始学说话。挽衣:拉起衣服让儿子穿。争果:争着去摘果实吃。戏阶前:在台阶前玩耍。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战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以下是逐句的解释: - 百金战马厩中屯,部伍酣歌彻晓昏。 - "百金"是古代一种货币单位,"战马厩中屯"意味着这些战马被安置在马厩中。这可能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无情性。"部伍"在这里指的是军队,"酣歌"则描绘了士兵们欢快唱歌的场景。"彻晓昏"则描述了这个场景发生的时间,从天亮到天黑。 - 牙帐黑风枭突起,营门白昼虎相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