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镇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河南郑州)人,唐朝中期大臣、文学家。由于他与白居易友善相邻,常在诗坛相唱和,并称“元白”,对唐诗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被尊为“诗豪”。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宝历承千祀,舆图冠百王。 际天开日月,率土效梯航。 累洽规模远,重华法度彰。 建官周典礼,熙绩帝文章。 总总繁生聚,茫茫辟土疆。 枯荄虞阻泽,蔀屋虑遗光
桃花岩 在小佥山中几块石,上面露出浮云几千尺。 寒泉从绝涧飞下发出声响,老树倒挂苍苔壁立着。 巨灵神劈开山体不知哪年,里面有古洞藏着神仙。 蓬莱宫阙浩渺云雾缭绕,世上另有一个壶中天的仙境。 巉崖高峻相连接的石峰,云雾晦冥光景聚集在一起。 丹房石室清洁无尘埃,虎攫龙拿半空湿气弥漫。 山人旧说桃花岩,山高水绝无由探。 我来正值岩花发,长啸独倚春风酣。 同游雅士贪幽趣,自挖山石烧笋具。
【译文】 开皇时期,国家安定繁荣,分封藩国重臣。 周代茅土,汉制符节,都是新气象。 师帅能宣扬教化,仪法近民,为政典范。 旌旗猎猎,日月在天,楼阁辉映星空。 国土辽阔,荒服之外,天光照临四方百姓。 选拔贤才,归结恩德,分派使命,耸动朝中贤士。 一代文才冠绝天下,人心依附,亲如家人。 祖风先蔼蔼,家学早振振,名声显赫,声誉远扬。 曾因履践名闻遐迩,书法高超,堪称绝伦。 九苞腾鸑鷟,千里骤骐驎
郑克刚的《双松图》描绘了一幅苍劲挺拔的松树画面,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以及赏析: 老干悬霜紫翠分,一山风雨半空闻。 “老干悬霜”形象地描绘了松树枝条因岁月而变得苍老、坚韧,仿佛在寒风中挂满了白色的霜花。这里的“老干”指的是松树的干枝,它们历经风雨沧桑仍屹立不倒;而“悬霜”则表达了松树在寒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就像古人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词的背景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本题要求分析诗句的意境和情感。“多忧每恐风摇竹”“易感还愁雨滞花”,这两句是说自己内心忧愁不安,担心风吹竹摇动,担心雨停花开不落。而自己却因为多病体弱,不能像别人那样尽情地欣赏春天的美好景象。“亦幸山房炉火在”是说虽然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外出赏春,但好在有山房的炉火可以取暖,可以煮茶品茗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作答时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理解。“雨畦仍把耒”,“耒”是指农具,“耕”指耕作;“风艇自收缗”,“缗”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这里指渔网。“喜见瘳民瘼”,这里的“民瘼”指的是百姓的痛苦和疾苦;“无由传吏循”,这里的“吏循”指的是官吏的惯例。“只须成德化”,这里的“德化”指的是教化。最后一句中的“濡笔颂坚珉”,濡笔指的是沾湿笔尖
【注释】 春深已喜冰霜尽,老大惟惊岁月徂:春天来临,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人到晚年,只担心时间流逝。春深,春天到来;喜,喜欢,喜悦;冰霜尽,冰雪融化。徂(cú),流逝;老大,年老。 若待清明方纵目,人间风雨几时无:等到清明时节才可以放眼远望,那么人间的风风雨雨何时能够停息?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指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纵目,放眼远望;人间,这里指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自己对人生感慨的诗
注释1: 空谷幽人紫绮裘:幽静的山谷里,穿着紫色丝质的外衣。幽人,隐居的人,指诗人自己。 洞箫声远碧山秋:洞箫的声音远远传去,在秋天的碧山上。洞箫,一种古乐器,用竹子制成。 译文1: 在幽静的山谷中,我身着紫色丝质的外衣,吹着洞箫声远远传来。 月明忽忆同游客,已在君峰十二楼:明亮的月光忽然让我想起了和大家一起游览的人,他们已经登上了君峰的第十二层楼。 赏析2:
送监郡库克楚通议公致仕归维扬一十二韵 近郡称良牧,如公实罕伦。 处家原俭朴,施政本宽仁。 不扰心如水,无私化若神。 镇浮安属吏,持重协同寅。 忆昨虞汀寇,烦公抚邵民。 孤城存保障,列壁静风尘。 课最逾三载,生灵煦一春。 村村田悉垦,户户粟皆陈。 大府方交剡,高情自乞身。 攀辕徒拥霸,遮道莫留恂。 淮海通诸夏,溪山望七闽。 端不愧风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然后结合注释与译文进行分析。“曾上君山第一峰,遥看湘岸起秋风。今朝忽忆王摩诘,都在淋漓醉墨中。”意思是:曾经登上岳麓山上的君山第一峰,远远望去,看到湘江岸边吹起了萧瑟的秋风。今天忽然想起王之涣的诗,都写在酣畅淋漓的醉墨之中。诗人通过回忆王之涣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