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峦
两鬓白如雪出自《逢老人》,两鬓白如雪的作者是:隐峦。 两鬓白如雪是唐代诗人隐峦的作品,风格是:诗。 两鬓白如雪的释义是:两鬓白如雪:形容老年人头发已经全白,如同雪一般洁白。 两鬓白如雪是唐代诗人隐峦的作品,风格是:诗。 两鬓白如雪的拼音读音是:liǎng bìn bái rú xuě。 两鬓白如雪是《逢老人》的第2句。 两鬓白如雪的上半句是:路逢一老翁。 两鬓白如雪的下半句是: 一里二里行。
路逢一老翁出自《逢老人》,路逢一老翁的作者是:隐峦。 路逢一老翁是唐代诗人隐峦的作品,风格是:诗。 路逢一老翁的释义是:路逢一老翁:在路上遇到一位老人。 路逢一老翁是唐代诗人隐峦的作品,风格是:诗。 路逢一老翁的拼音读音是:lù féng yī lǎo wēng。 路逢一老翁是《逢老人》的第1句。 路逢一老翁的下半句是:两鬓白如雪。 路逢一老翁的全句是:路逢一老翁,两鬓白如雪。 路逢一老翁
蜀中送人游庐山 居游正值芳春月,蜀道千山皆秀发。 溪边十里五里花,云外三峰两峰雪。 君上匡山我旧居,松萝抛掷十年馀。 君行试到山前问,山鸟只今相忆无。 注释: 1. 居游 —— 居住和出游 2. 芳春月 —— 美好的春天的月亮 3. 蜀道 —— 指四川的山路 4. 秀发 —— 形容景色美好 5. 溪边 —— 山边的溪流边 6. 十里五里花 —— 形容山间花海 7. 云外 —— 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琴 七条丝上寄深意,涧水松风生十指。 自乃知音犹尚稀,欲教更入何人耳。 注释: 1. 七条丝:指琴弦,通常为古琴的七根琴弦。 2. 涧水松风生十指:比喻琴声如山涧泉水般清澈,又如松风般悠扬,触动人的心弦。 3. 自乃知音犹尚稀:意味着懂得欣赏和理解这种艺术的人并不多。 4. 欲教更入何人耳:想要传授给更多的人听,但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愿意接受。 赏析: 这首诗以“琴”为主题
【注释】 横压惊波防没溺:横压:横跨;惊波:波浪;防没溺:防止溺水。形容桥横跨江河,使波浪平静。 当初元创是军机:当初:当初时;元:指船主;创:建造;军机:军中的机密。指当年船主建造浮桥时的情景。 行人到此全无滞:行人:旅客等;滞:停留。指浮桥建成以后,来往船只可以顺利通过,没有滞留和阻碍。 一片江云踏欲飞:一片:一大块;江云:江面上的云雾;踏:践踏;欲飞:将要飞起。形容江面雾气茫茫,如云彩一样
【注释】 逢:遇到,碰见。翁:老年男子的尊称。一里二里:走一里路。四回五回:走了四五次。歇:休息。 【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途中偶遇一位白发老人的小诗。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远,寥寥数语,勾画了一位饱经沧桑、年高体弱的老者形象。 第一句“路逢一老翁”,交代了诗中的主人公和人物关系,说明诗人在赶路时遇到了一位老翁。第二句“两鬓白如雪”,进一步描写了这位老翁的形象特点,突出其岁月不饶人的衰老之态
这首诗描述了牧童的生活场景。首句“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带箬笠”描绘了牧童对人的无知和对自然景物的熟悉;次句“朝阳未出众山晴,露滴蓑衣犹半湿”展现了牧童在清晨的阳光下劳作的画面;第三句“二月三月时,平原草初绿”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第四句“三个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表现了牧童们忙碌的身影;第五句“笛声才一举,众稚齐歌舞。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描绘了牧童们在笛声中欢快地唱歌跳舞的情景
居游正值芳春月,蜀道千山皆秀发。 溪边十里五里花,云外三峰两峰雪。 君上匡山我旧居,松萝抛掷十年馀。 君行试到山前问,山鸟只今相忆无
横压惊波防没溺,当初元创是军机。 行人到此全无滞,一片江云踏欲飞。
路逢一老翁,两鬓白如雪。 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