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献夫
注释: 此山之胜甲东吴,左带三江右五湖。 四海于今称圣主,扁舟知得意应无。 译文: 此座山的景色之美冠绝东吴之地,左面环带着三条江河,右侧环绕着五大湖泊。 如今四海之内都称赞这圣明的君主,乘船顺流而下,我自知能得心应手,无所不能。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即景生情而作。诗中描绘了一座山的壮丽景色,以及它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诗人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之情
待隐园池亭观物感怀和韵 其十一 方献夫 竹须长有不须繁,闲里时时执斧看。 君子洗心如洗竹,荒枝休得到千竿。 注释:竹的枝条长且自然生长,不需要刻意去繁复地修剪。在闲暇之时,我常常手持斧头欣赏这些竹子。像君子一样,洗净自己的心,就像用水洗过一样干净,不去理会那些荒废的树木,也不要去追求那些无用的东西。 赏析:这首诗以竹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人通过观察竹子的生长过程
【注释】 暮春:春天的末季。才得:刚刚得到。揽群芳:采摘各种花朵。把酒临阶:端起酒杯站在台阶上。珍重:珍惜。归来闲宰相:回到家中做悠闲自在的宰相。片时:片刻。小生:年轻人,这里指作者自己。忙:不闲。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春天里赏花、饮酒、作赋,感到生活十分惬意,但转眼间又要回到官场去,因而感到有些惆怅。全诗四句,第一句点明季节,第二句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第三句写归隐后闲暇无事
待隐园池亭观物感怀和韵 其九 见说刘伶眼已青,犹疑荷锸未忘形。当轩未了青山色,一几惟消更一屏。 注释:据说听说刘伶的眼中已经泛起青色,但我仍然怀疑他挖坑自埋是否还留恋这个世界。站在窗前未能欣赏到远处的青山颜色,只有一张小桌子,我在这里消磨时间,看着外面的景色。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内心感受,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体验。诗中的“眼已青”形象地描绘了刘伶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中给出的提示信息一一判断正误即可。首先浏览全诗,把握诗意,然后仔细阅读选项,将选项中的表述与全诗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确定答案。“半点尘嚣不受侵”意思是一点尘俗的喧闹都不受侵犯。“百花丛艳竹疏阴”意思是在花团锦簇、色彩斑斓的花草丛中,竹子稀疏的树荫下。这两句写的是游人观赏园池景色时的感受。“游鱼戏沫惟平沼
《待隐园池亭观物感怀和韵 其七》是明代诗人方献夫的作品,下面将逐句进行释义: - 主人素性爱筼筜:描述了主人对筼筜(一种水生植物)的热爱。 - 南壑移栽护北堂:南壑指的是南方的山水,移栽意味着从其他地方移植到北方的堂前。 - 任取他年栖凤处:任取意味着随意选择,他年指未来,栖凤意味着凤凰栖息的地方。 - 清阴聊得且尚羊:清阴表示阴凉的树木或地方,且尚羊可能是指用羊来比喻这个地方的宁静。
注释: 在半亩池塘的路边,小路几曲,足够傍柳又随花。 每一步都近在眼前的春光,不必去前川赶什么繁华。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以“园池亭”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图画:半亩大的池塘边,路旁种满了垂柳与各色花朵,春意盎然。 首句写景。诗人选取了一个具体的角度——塘边小路,通过铺陈手法,描写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半亩”是夸张之辞,实际上可能只是一小片地方,但通过夸张
注释: 绕池的红色和紫色争艳斗丽,满座的人沐浴着春风散去朝霞。 水中和花中的水气混合在一起,花香也混入水中,令人感觉像浴过沂水一样舒适。 译文: 绕池的红紫斗艳争芳,满座的人都在春风吹拂下消散晓光。 水中与花中水气融为一体,芬芳也融入水中,让人感觉像在浴过沂水一样轻松舒适。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观物感怀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首句“绕池红紫斗芳菲”
【注释】: 待隐园池亭观物感怀和韵 其五 春气和时秋气清,西街缓步恣闲行。 尽拚谈笑乡人共,始识尧夫混物情。 译文: 春天的气温适中秋天的气候凉爽,在西街上悠闲地漫步。 尽情地与乡亲们畅谈笑声,这才懂得陶渊明的诗情画意。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退居故里后所作,反映了他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诗人以“春气”和“秋气”起兴,描绘出一幅优美的自然风光图
注释:壮年的功勋事业,重关山;丹书墨未干。在枕头下面,白云有几片?先生闲着,像看一片一样。 赏析:本诗以咏物寄情,借对白云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漠与超然。首句“壮年勋业重关山”,写出了诗人壮年的功勋事业,并突出其重关山。“重”字表明了诗人所做之事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也暗示了诗人的辛劳和付出。第二句“载在丹书墨未干”,则进一步描绘出诗人的辛勤工作和付出,以及他所承载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