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献夫
这首诗的原文为: 松■ 挹袖,松风清。青松翠竹碧沙头,草屋荒塘事事幽。时有道人来挹袖,也应题作小浮丘。 译文: 青翠的松树枝干挺拔,竹子青翠欲滴,碧绿的沙土地在前方展开。一座简陋的草房和一片荒凉的池塘,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幽深。时而有道士从袖子里拿出一本书来,轻轻翻阅。他应该也会在这里写下诗句,赞美这片美丽的山水风光吧。 注释: - 松■ 挹袖:指手执书卷,衣袖轻轻一扬,表示读书的样子。
【注释】 池上乘阴:在池塘边乘乘凉。乘,倚靠。阴,这里指树荫。 大树扶摇数十寻:高大的树有几十丈高。 常于午坐藉繁阴:经常在中午时靠在树下乘凉。 自从悟得观鱼趣:自从领悟了看鱼的乐趣。悟,领悟。 无复丝毫弄钓心:不再有玩弄钓鱼的心思。 【赏析】 这是写一个垂钓者对钓鱼兴趣的变化。开头两句,描写了垂钓者的生活环境:一棵参天大树,高达数十丈,为垂钓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里休息,可以乘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是“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 西樵诸景闲咏啬墩散步 散步林峦葛袂轻,倦时闲憩啬墩亭。 眼中多少山园趣,荔子将红橘又青。 【注释】 ①啬(sè)墩亭:指啬圃亭。位于西樵山北麓,为明代大画家唐寅(伯虎)的别墅。②葛:(jiào)衣袖
在这首诗中,“跏趺长使晷潜移”描绘了一种静坐冥想、等待自然规律变化的景象。"跏趺"指的是盘腿而坐的姿势,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专注,"晷"则指古代计时器日晷,这里暗示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的更迭。"长使晷潜移"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敲竹何人莫问奇”,这句话通过敲打竹子的行为来表达一种超脱世俗、探求真理的境界。"何人"表示询问的对象不存在,强调了这种追求的独特性和私密性
注释:煮石烧丹也是一件令人可怜的事情,我现在没有事情只是烹煮泉水。一般人所理解的意思很少,除了当年木邓仙之外。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煮石烧丹亦可怜,我今无事只烹泉”,以“龙井”之水来比拟仙人的长生不老之药,表现了作者对长生之想。颔联“一般意味人知少,除是当年木邓仙”,诗人用“一般意味人知少”来反衬自己对“龙井烹泉”的独特理解,认为只有像当年的木邓仙那样的人才能领悟到这种独特的味道
【注释】: 清池混混自原泉:清澈的水,缓缓地流进园中的池塘和亭子里,好像从源头流出。原泉:泉水。 逝者如斯无间然: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不停息。逝者:过去的时光。 若比先生知道处:如果和先生的学问、见解相比,我还差得远呢!知:理解,懂得。 终身愤乐不知年:一辈子都处在愤怒和快乐之中,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愤乐:愤怒和快乐。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与朋友聚会时所作
【注释】 ①“云何”:疑问词,意为“如何”。 ②“常从”:指经常。 ③“妙处运天斤”:《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意思是庖丁解牛时动作熟练自如,好像在运神于天,故称“运天斤”。 ④“袖却”:指退隐。 ⑤“朝元手”:指仕途失意,隐居山林。 ⑥“奇花”:这里指园中的花卉。 ⑦“赏析”:对诗文的评析和鉴赏。 【译文】
《待隐园池亭观物感怀和韵·其十四》是明朝时期诗人方献夫所作,诗中描绘了先生行止随遇而安,最为了解江间鸥鹭的情景。接下来将逐句进行详细释义: 1. “先生行止总随时”: - 解读:描述先生的行走和停留总是随着时间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 - 注释:这里的关键词是“行止”和“随时”,意味着先生的言行举止都顺应时势的变化。 2. “最有江间鸥鹭知”: - 解读
【注释】 待隐园池亭:指隐居之地。亭,小的建筑物供人休息、眺望之用。 竹下:竹林旁边。 侵苔:长着青苔。 摩挲:用手指在石头上来回摩擦。 时或:有时候。 击壤歌:《庄子·天地》中记载,古时候人民以击石拊土而歌为乐。后泛称民间的歌谣为“击壤歌”。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退隐之后所作,表达了他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 首句“竹下池边怪石多”,描绘出一幅幽静的画面:诗人在竹林旁边观赏怪石
待隐园池亭观物感怀和韵 其十七 杨亿前身若再来,词源峡倒莫能回。 于今真隐都无事,始觉忘言是脱胎。 注释:杨亿的前身如果是仙人转世的话,那么词的源头就会如同峡谷倒流一样无法回流。现在我已经真的隐居在家,没有什么烦忧,这才觉得《忘言录》中的那些话是我在脱胎换骨后的领悟。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他认为真正的生活应该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而不是被名利和琐事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