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献夫
诗句原文: 行止谁云不自由,一官湖水又扁舟。 匡庐五老知君意,不用逢人问去留。 译文: 行走或停留,谁又知道这不是一种自由选择?身在官场,我就像一只在湖面上漂泊的小舟。 庐山的高人了解你的心意,你无需向他询问去留的问题。 注释: 1. 行止:指行为和停留的地方或状态。在这里,诗人通过提问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一种无奈和自由选择的思考。 2. 谁云:谁说
【注释】 十年沧海梦登台:指十年前的沧海桑田,如在梦中一般。 一日柴门敢为开:“柴”通“柴”,指小门。 春意满园看不尽:春天的气息充满整个园子,看得眼花缭乱。 他时负笈许重来:将来一定还要再来这地方读书。 【赏析】 《和韵》诗是一首题写于隐园的七绝,是作者游览隐园后即兴创作的。全诗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情趣。 开头两句,诗人以沧海桑田比喻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注释】 待隐园池亭观物感怀和韵:等待隐居于园池亭子观赏景物而有所感悟。 一寸丹心报国馀:我一颗忠诚的心,报国的心意还没有尽。寸金,是比喻,用一寸黄金比作报国的心意。 归来试把问鸢鱼:回来时可以试着向鸟儿鱼儿提问。鸢鱼,这里指飞鸟游鱼。 行藏用舍吾无累:我的行踪和隐居的取舍,我都没有拖累。 飞息浮沉若自如:飞升或下沉,随缘自在。 【赏析】 此诗为作者隐居后对所处环境、心境以及人生道路进行反思
注释:等待退休后隐居在园中,岁月悠长。亲手栽种的松柏已经长成树林。不要惊讶我年纪已大才归休,这恰恰是先忧后乐的心志。 赏析:诗的开头两句“待隐园开岁月深,手栽松柏尽成林”是诗人对自己退休生活的美好憧憬,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而“时人莫讶翁归晚,正是先忧后乐心”则表明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他并不担心别人对他归休的看法,而是以先忧后乐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退休生活
注释 1. 三年为令两移封:指三年内两次调任官职。 2. 治状行应达九重:治理政绩,上达朝廷。 3. 祗恐宵衣问幽侧:恐怕半夜里皇帝的使者来询问我。 4. 青山无以答从容:青山没有能力回答我的从容不迫。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送别谢明府时作此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仕途的无奈。全篇用典贴切,意境深远
【解析】 “出山”意为离开隐居地,重出仕途。首联是说天地间任凭他往来来往,一春才得半春闲;第二联是说如果不以经济为儒生之事,那么明道何必非要去出山呢?这是诗人对友人的忠告。全诗语言质朴而自然,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不慕官场,安贫乐道的情怀。 【答案】 译文:天地间的万物,任凭我往来自由,春天过了一半,我还在悠闲自得。如果不是因为要谋求生计,我就不会做儒者的事,那又何必一定要去出仕呢?赏析
【注释】 临海:临海县,今属浙江。 南来:指诗人由福建来到临海任县尉。 难:作诗的题材和内容。此句意为,自从到临海任县尉以来,没有作过诗了。 两春花鸟一吟鞍(音ān):春天里花红草绿,鸟语花香,诗人骑马游赏,吟咏不已。 期期御史:指诗人自己,“期期”为自谦之词,意为我只是个小小的县尉。 又作人间杜母看:杜母是杜甫的母亲,以“杜母”称母亲为亲昵的说法。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临海任县尉期间
【解析】 1.“程时言巡”是题目,点明写作对象;“忽看飞鹢转南飙”,起笔写送别的场景,“飞鹢”是古代对船的美称。“转南飙”,指船向南方驶去。“洗耳江边听越谣”,诗人伫立江边,侧耳倾听,越谣的悠扬声调在耳边回旋,仿佛听到了越地的歌谣,“洗耳”是说全神贯注地听。“白简连翩惟荐士,苍生沾足在轻徭。”这是对友人的劝勉,意思是说:你像汉代的张良、萧何一样辅佐明主治理国家,为百姓造福。“白简”
【注释】 贵溪:今江西贵溪县。谒:拜谒。象山先生祠:指陆象山祠。陆象山,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的儿子。朱熹曾拜谒其祠并作诗赞扬。考亭:今江西上饶市玉山县一带,是陆象山的讲学之所。儒宗:儒学的正宗。鹅湖辩:指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与朱熹的论辩。易简支离:指陆九渊“心即理”之说,与朱熹“理在气先”之说相异。【赏析】 朱熹在淳熙二年(1175年)十月到十二月间曾两度访问贵溪陆象山的祠堂
诗句原文: 道在人心自不忘, 象山高与此溪长。 梅花已算馀三百, 谁为先生一瓣香。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诗歌主题:此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道德和信仰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先贤象山先生的深深敬仰之情。 2. 艺术手法:诗人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道”比喻为内心的道德准则,而将“象山”比作外在的自然景观,以此突出内心的道德与外在的自然和谐统一。 3. 修辞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