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扰扰尘途五十三,笑将清抱卷江南”,意思是:喧嚣的尘世走了五十三个春秋,我带着清幽的心绪,把家安在了江南。“扰扰”形容世间纷纭、喧闹;“五十三”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之情;“笑”是作者心情愉快的标志,“清抱”是指作者内心的宁静,而“卷江南”则表明了作者选择居住的地方。
【注释】 1. 潘雪竹:即潘元龙,字雪竹。 2. 佥宪:明朝官名,掌监察、提刑等事,与布政使、按察使合称三司。 3. 四十馀年:指诗人与潘元龙分别的时间。 4. 风月:这里借指时光。 5. 山深地僻:形容地方荒凉偏僻。 6. 逢人少:指很少遇见熟人。 7. 不是无心懒寄书:是说并不是因为懒散才懒得写信。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与同僚潘元龙告别之后所作。首句点明两人离别时间已过四十年
注释: - 数亩青山一剩夫:指自己如同山一样孤独,只有几亩地。 - 满天风月夜琴孤:形容自己夜晚弹奏乐器,周围都是风和月亮,但只有一个人(即作者自己)。 - 卑微自拟无人问:指自己在地位或身份方面并不高贵,也没有人关注。 - 曾有何人一问无:表示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过自己的问题或困境。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孤独感。他把自己比作山一样孤独的人,只有几亩地;夜晚独自弹奏乐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歌的作者、朝代、背景以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情感。 “邹鲁文光灿海滨”,邹鲁:指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一带。文光灿:文化灿烂,光照四海。海边:指山东半岛。这里指临淄。齐为东夷族所建,故称“邹鲁”。邹鲁之地文化昌明,光彩夺目。这里指代临淄地区,是古代的文化名邦。《左传·僖公四年》:“昔吾四叔
老马 - 自笑银鞍解却迟,短桥长路厌驱驰。 孙阳不是无高眼,自是孙阳眼到稀。 译文: 我自嘲地笑了笑,因为觉得解下鞍子时动作迟缓;在漫长的短桥和遥远的长路上,我厌倦了被驱使。 孙阳并非没有眼光,只是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识别出优秀的马匹。 赏析: 这首诗通过老马的视角,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首句“自笑银鞍解却迟”,以幽默的口吻自我解嘲,说明自己对鞍子的依赖已经变得迟缓,暗示了随着岁月的增长
【注释】 花坞:花丛。花枝:指花朵。撼晓风:惊动了清晨的风。白定飘红:比喻世事的变化,如花落花开一样无定。古来身外浑闲事:自古以来,世间万事皆为过眼云烟。一枕清窗午梦浓:在清幽的书房中,沉浸在梦中。 【赏析】 这是首写闲适的诗,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赞美。 “花坞花枝撼晓风”是说诗人在花丛之中,被花枝摇醒了,惊醒后看到清晨的风吹动了花枝。这里的“花坞”,是指花丛。而“撼晓风”
【赏析】 《元宵十三夜偶成》,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元宵夜,江南一带挂灯鸣鼓的景象。 首联“景入元霄夜已三,挂灯鸣鼓遍江南”,写元宵夜晚的景象和气氛:天刚擦黑,元宵节的灯火就亮起来了。在南方,到处都能听到敲鼓的声音。“景入元霄”四字,点明时间,说明是在元宵节的夜晚;“挂灯”二句,既写出了节日的气氛,也写出了江南的特点。“景入元宵”四字,点明时间,说明是在元宵节的夜晚
归隐已二十三年,杖藜村北与村南。 乡童野叟不相识,窃问旁人始向参。 注释:我隐居已经二十三年了,拄着拐杖在村北和村南徘徊。那些乡下的小孩和老头儿不认识我,我只好悄悄地问旁边的人才知道。译文:我已经隐居了二十三年,拄着拐杖在村北和村南徘徊。那些乡下的小孩和老人不认识我,我只好悄悄问旁边的人才知道。赏析:此诗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对官场的不满,以及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
解析及赏析: 诗句释义: - 天意于人有浅深 :天意对于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与体现,这种理解和体现是深是浅。 - 人于天意岂容心 :人们面对天意时,不应该有自己的私心杂念,而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 - 一行一止惟时耳 :人的一举一动都应顺应自然规律和时间的变化。 - 此道堂堂古到今 :这种顺应自然之道,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直到今天也不例外。 翻译及译文: 在东边所见的景色中寄托了我的情感。
陈巡按召饮适在乡诗以奉谢 久遁山翁七十馀,一天风月自如如。 忽承豸史垂光召,适在芦湾坐钓鱼。 注释: 1. 久遁山翁:指隐居山林的老者。 2. 一(yì)天:形容时间很长,一天的时间。 3. 垂光:垂青,赏识、重用之意。 译文: 我隐退山林已经有七十多个年头了,每天看着大自然的景致和风月,感觉就像自己一样自在。 突然有一天,朝廷的官员陈巡按派人来召见我,说我被他们看重,并让我去参加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