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堪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湖州潘公颖的,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和祝福。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看花长想曲江春,燕子东风聚散频。 -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每当看到花儿盛开的时候,就会想起在京城时春天的美好景色,那时的燕子在东风中飞舞,聚集又分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 "看花"指的是诗人在北京观赏花朵的情景,"曲江春"则是指春天的景色。"燕子"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东风"则是春季特有的风
【注释】 王季野:即王巩,字季野。施夫人:即施闰章(1640~1692),字尚德,一字芳澜,号瑶华女史、瑶华道人。浙江钱清(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著有《瑶华集》、《咏玉堂集》。墓:坟墓。王孙:贵族子孙。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游历苏州后,途经王季野妻子施闰章的墓地而写下的怀古诗。 首句“宝玦珠奁一抔土”,化用南朝梁元帝萧绎《荡妇秋思赋序》中“还顾望旧邦,路穷空返”句意。“玦”(yuè)
为在公赋石屋 石屋无斧凿痕迹,浑沦自然之美 1. 诗句释义 - 诗句原文:石屋都无斧凿痕,捾来元是一浑沦。 - 译文解读:石屋内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痕迹,整体呈现出浑然天成的美丽。 2. 注释详解 - 浑沦:形容事物自然流畅、不拘泥于形式,具有天然的美感。 - 捾:此处指触摸或感知,强调通过触觉感受到石屋的真实与纯净。 3. 赏析讨论 - 诗歌情感:诗人通过对石屋的描写
【注释】 “升公兰若”:指寺庙。兰若,古印度语,意译为“精舍”。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古事讽今世。全诗以唐僖宗逃难为背景,借僧人之口抒发自己的感慨。前两句写僧人在寺庙里悠然自得的生活和心境;后两句写诗人从僧人的闲适中悟出的道理。 首句说,不要以为僧人总是在寺里吃斋念佛,他们也有吃喝玩乐的时候,只不过他们喝酒时比我们更讲究一些罢了,喝醉了就像泥一样动弹不得。 第二句说,桃花开时正是春天
【注释】 发在公:指白居易。发,通“发”,发表,指写诗。 穷:穷尽。 灵源:即灵泉水。 上方:高处。 蹑断:登上。翠厓:翠微山。云汉上:天河之上。 坐扪:坐下触摸。参井:井名。井水清澈,如参星一样明亮。沧浪:大江。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李白的,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敬仰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李白的诗歌风格,表达了自己对李白的欣赏和喜爱
【注释】 越来:古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扁舟:小舟。寒沙:冷沙。白鸟:白色的野鸡。回:同“回旋”。迷恨:令人迷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扁舟过越来时所见的青山、野花、荆棘以及白鸟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所产生的怅然若失之感。诗的首句“每踏扁舟过越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动作,也点出了诗人的心情。第二句“青山何处复登台”,写山,也是写人,诗人在青山之中,又想起了什么?是故乡
诗句:西塞山边吹战尘,南阳原上草如茵。 译文:在西塞山上吹响了战马的嘶鸣,南阳原野上绿草如茵,生机盎然。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珍惜之情。"西塞山"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而"南阳原上"则指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阳平原地区。诗中的“战尘”暗示了战争的结束或和平的到来,而“草如茵”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赏析: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注释: 吴王城下水连村,梅雨新晴海雾昏。这句诗的意思是,吴王城的水与村庄相连,梅雨过后,天空晴朗却有海雾弥漫。 谁复吹箫市朝变,夕阳芳草断人魂。这句诗的意思是,又有谁能在黄昏的市集中吹奏箫声呢?夕阳下的芳草让人感到悲伤。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画面。诗人通过对吴王城的描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味。同时,通过“梅雨新晴海雾昏”这一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意象的意思来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理解诗句的意境。“桑条齐绿柳毵毵”,桑条指桑叶,齐绿形容叶子的颜色一样绿得很均匀。“又见人家卜养蚕”,卜养蚕是古代农家的一种习俗,人们把桑叶采来喂养蚕宝宝,以便于它们吐丝结茧。“到处落花随雨后,半分春色在江南。”到处落花指春天到了,到处都有花开了,而江南地区因为气候湿润
注释: 去年一得河边信,万户千门掩粪泥。意思是去年我偶然收到河边的来信,发现成千上万户的人家都隐藏在茅草屋中(不露面),用泥土封闭了门窗。 不觉风烟惨江上,也无豚栅与鸡栖。意思是不知不觉之间(春天的)烟雾弥漫了整个江面上,也没有看到(那些农家)养的猪圈和鸡窝(被烧掉的情景)。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战乱后百姓生活艰苦的诗作。首联点明“去年”之事,即作者收到一封来自河边的信;而收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