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觐
这首诗是作者对乌拉草进行描述和评价的作品。以下是逐句解释: 1. 观风懒作探花使,辱在刍荛访异材。 - 观风:观察风向。探花使: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官职,负责考察考生的文章。 - 辱:谦虚的说辞。 - 刍荛:指割草打柴的人。访异材:寻找奇特的材料或人才。 -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观察风向的同时,也谦虚地对待自己的身份,认为自己的成就并不显赫,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 2. 冀北群空多骨相
【注释】 1. 觚棱(gū lénɡ):古代宫门的角形屋脊。翠欲流:形容色彩鲜绿,好像要流出来似的。五云:五色云彩。2. 太平天子:指帝王,这里指皇帝。3. 仁寿:《尚书》记载:“帝尧年老时,询问大臣‘谁可以接替我?’禹回答:‘您的儿子启可任用。’帝尧说:‘我死后他做天子,会是善人吗?’禹说:‘他会遵循尧舜的道而行事。’帝尧说:‘你的话可信吗?’禹说:‘我与夏桀、殷纣相比,差得太远了。’”4.
注释: 绿阴掩映画出的画卷,是新绘制的,菊圃中黄昏时的景象可以让人解乏。不要吝惜那些飘落的花瓣,它们就像晚节一样值得珍惜。我又在明月下认出了曾经的前身,幽静的人隐居的地方难以接近,但与高洁的友人交往却正好合适。我告诉丹青,它完全不懂菊花的美,谁又能知道这种花作成画是多么珍贵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美丽的菊花画卷。诗人以清新脱俗的笔触,将菊花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置身于一个幽静的花海之中
乌拉草三首 《乌拉草》是清朝诗人龚自珍的组诗作品。此诗为其中的第三首。乌拉草,又名山葱、马兰头、黄花、马蹄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山坡林下阴湿处或溪沟边,喜湿润肥沃土壤,耐寒。花果期4-7月。根状茎可入药。 白岳灵葩属贡参,寻常弱草亦堪吟。 白岳:指白鹤峰,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北,山上有灵秀之花;这里比喻高洁的人品或杰出的人才。灵葩:即仙花,比喻才德超群。 白鹤峰上有一种灵秀之花
乌拉草三首 地名乌拉又名鞋,兹草称之义转谐。 物产蕃滋仍土俗,春风披拂满江涯。 安排不去尘中驻,冷暖还将足下偕。 试问三千珠履客,可能解屦到当阶。 注释: 地名乌拉又名鞋,兹草称之义转谐。 物产蕃滋仍土俗,春风披拂满江涯。 安排不去尘中驻,冷暖还将足下偕。 试问三千珠履客,可能解屦到当阶。 赏析: 这首诗是描述乌拉草的美景和其对当地居民的重要性。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乌拉草的生长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诗意,最后分析概括作者情感。此题中,“注释”部分主要对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赏析”部分则是对全诗进行整体的鉴赏。 “共君约略月维三,无限情怀只内含。”第一句写自己与梅澥先生约定了时间,而内心却是无限的情思,难以言表;第二句是说,我满怀愁思,但只能把这种愁思藏在心里面;第三句是说
乌拉草,一种草名,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记载。这种草在近处被村民用来制作鞋履,非常便捷。 清晨露湿,我穿上芒鞋出发前往山中。霜气凝聚在葛制鞋子上,使我感到春天已经到来。 在山中行走时,看到各种名称的草都不同,而王不留行则具有特定的意义。 有几处地方,田野上长满了绿草,我打算像谢灵运那样,沿着山路一直走到峰顶。 注释:乌拉草——一种不知名的草本植物。乌拉古无传——古代文献中没有记载乌拉草
【注释】 春光冉冉落芳菲:春天的景色渐渐消逝。 龙首山:即龙门山,在今陕西渭南县北,为黄河峡谷东段的一座山峰。 二十四条风:指柳宗元《韦道衡》诗:“二十四条风。”意为“多情”。 梅雨:初夏时雨,因有梅花而得名。 垂杨:杨柳。 莺儿梦:黄巢《莺啼序》词:“莺语还人梦。” 晴昼疏帘燕飞:李清照《如梦令》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友人归里的情景
【注释】 广宁道:今广东肇庆市境内的北江上游。封山作雨云:指用人力把山上的云雾吹下来,形成云团以降雨。泽国:指大水淹没的地区,如江南地区。桑林:指桑田,即农田、稻田。“合向桑林忆旧闻”句意是说,现在人们只能怀念过去曾经有过的丰裕的生活和美好的时光了。望已深饥渴:指盼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和提拔,像渴望水一样地迫切。民情:指百姓的意愿。殷,多。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末农民大起义时期。诗人在广宁道上
注释: 世事茫茫少定程,讵今离合限平生。 云驰电掣争消息,海阔天空见性情。 不愿诗才资酒力,应将人品重文名。 殷勤此意谁堪语,昨夜挑灯听雨声。 赏析: 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和人生的无常感。他感叹自己一生的经历充满了离别和重逢,就像云和电的快速移动一样,无法预测和控制。同时,他也看到了人生的宽广和自由,不受任何限制。 第二首诗则更加深入地探讨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