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节
端午日二首 其二 异代多同俗,千秋饷楚魂。 人才终可惜,祀事故常存。 赤卤丰禾黍,闲民长子孙。 怜渠身世拙,满眼暮云屯。 注释: 1. 异代多同俗:异代,指不同朝代;多同俗,即习俗相同。 2. 千秋饷楚魂:饷,供奉,祭祀;楚魂,指楚地的亡灵或屈原的精神。 3. 人才终可惜:人才,指有才能的人;可惜,意指有才能的人最终难以得到重用或赏识。 4. 祀事故常存:祀事,指祭祀活动;常存
永辞寒涧密,来作宝坊幽。 着脚非危石,退身曾急流。 注释:离开了寒冷的山涧,来到这幽静的宝坊。脚下的石头并不危险,曾经在这里躲避过急流。 江芦强刚愎,野蔓太优柔。 注释:江边的芦苇虽然坚硬挺拔,但过于刚强;野外的藤蔓却显得过于柔顺。 会有仙人食,王公未敢羞。 注释:总有一天会有仙人享用,那些权贵们也不敢有一丝的羞愧。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菖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默写并积累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再结合着具体语境回顾诗句进行比对分析。此题要求“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察学生的默写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重话”“披襟”“故迹”“何劳”“行藏”。 【答案】 披襟记旧游。从头推故迹,屈指尽名流。安否何劳问
蒲适正挽歌 吾道何多蹇,苍天呼不闻。 楩楠初有待,泾渭竟难分。 阅世中庸行,随时俗下文。 想君九原恨,著草露纷纷。 注释: 1. 吾道何多蹇:我的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坎坷。 2. 苍天呼不闻:苍天呼唤却听不到回音。 3. 楩楠初有待:楩木和楠木刚刚有待。 4. 泾渭竟难分:泾水和渭水竟然难以分辨。 5. 阅世中庸行:经历了世事的洗礼和考验,行走在中庸之道上。 6. 随时俗下文:随着世俗的步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息虑轩诗》。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含义。下面我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1. 雨暗藤经屋,春深草到门。 - 雨暗藤经屋:暗示着雨水打湿了藤蔓,使其穿过屋子,形成了一种朦胧的美。 - 春深草到门:春天的气息渗透到了门外的草丛中,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2. 客来非问字,鹤老不乘轩。 - 客来非问字:客人来访,并非为了请教学问或探讨诗文
次韵湛老菖蒲二首 其一溪渌渠无数,窗奁此独幽。 蘋繁惟祭祀,杨柳谩风流。 根抱千年老,苗舒一寸柔。 内刚还外顺,不对道人羞。 译文: 在清澈的溪流中,菖蒲生长无数,而在这窗前的一隅,却显得格外幽静。菖蒲的叶子茂盛,就像在举行祭祀一样,而那柳树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风流。 菖蒲的根部深深扎根于地下,岁月已久,它见证了千年的历史;而那嫩绿的菖蒲叶,则伸展开来,展现出一分柔软。虽然外表柔弱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小径深通竹,疏篱巧过藤。” - 注释:小路上深深通向竹林;稀疏的篱笆巧妙地越过藤蔓。 - 赏析:此句描绘了一种幽静而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象。小径通向竹林深处,暗示着一种深远的思考或修行;而稀疏的篱笆巧妙地穿过藤蔓,可能象征着某种难以捉摸、却又不失其精巧与智慧的生活态度。这种描述让人感受到作者在自然中的沉思和内心的宁静。 2. “冷猿啸古木,饥鹭啄寒冰。” - 注释
送王长元同弟次元赴官梁苑春未竞,隋河冻尚肥。 鬓毛开老境,甲子运天机。 华鄂君方仕,樵苏我未归。 凭将汝南麈,慎对可人挥。 注释: 1. 梁苑春未竞:梁苑,指梁朝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春天还未结束,但景色尚未完全展现。 2. 隋河:隋朝的黄河。黄河在隋朝时期曾被称为隋河。 3. 鬓毛开老境:鬓发开始变白了,象征着年纪的增长和衰老。 4. 甲子运天机:甲子,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甲”字
岁暮 浩荡生涯计,凄凉客子心。 岁从官历尽,忧入鬓毛深。 月气含窗户,汤声转釜鬵。 馀生无所慕,持此卧山林。 注释: 岁暮: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 浩荡生涯计:指仕途生涯,人生计划。 凄凉:孤寂、冷清。 岁:年。 官历尽:官职已经全部完成。 忧入鬓毛深:忧愁使双鬓变白。 月气:月光。 含窗户:指月亮照在窗户上。 汤声:煮食物时发出的声音。 锅鬵(yī):煮水沸腾的声音。 持此:指以这首诗为伴。
注释: 1. 一见晁公子,雍容前辈风。 注解:第一次见到晁祖禹时,觉得他举止从容,颇有前辈之风。 2. 规模俗吏外,步作古人中。 注解:他的行为举止与世俗的官吏不同,行事作风却如古人一般。 3. 环佩千官合,梯航九驿通。 注解:他佩戴着象征地位的玉佩,可以和千位官员一起行动;他的门庭如同通往各地的驿站,交通四达。 4. 空虚循吏传,谁为荐诸公。 注解:他的名声并不如那些有政绩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