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元璐
忆母遂病三上疏求归不允却赋十诗 其三 三载千明发,岂不怀宛鸠。 此句描绘了诗人在长时间的疾病折磨下,头发逐渐变白的情况。"三载"暗示着诗人因病而长时间地卧床,无法外出活动,"千明发"形容白发如雪般纷飞。这里的"宛鸠"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常常用来比喻年老体衰之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岁月无情的感慨。 既惭蚨子母,亦妒雁春秋。 “既惭”表明诗人对自己年迈多病的现状感到羞愧。“蚨”,即蜜蜂
【注释】 读徐九一疏草二首:指杜甫《读<新唐书>寄右补阙韦少府盛弘献》诗。徐九一,名皋,字文公,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举进士,曾任左拾遗、左补阙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因与李林甫有矛盾而遭贬谪,死于贬所。此诗是杜甫为徐九一的遭遇而作。三万卷:泛指书籍很多。伏雌:指女子怀孕。文心提气骨:用文才振奋精神。谏舌报须眉:用言辞规谏皇上。俱:都是。禽息知:指孔子曾向鲁哀公问“政”,哀公说:“政在得民”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手法,还要注意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此诗前四句描写闲适之乐,第五六句描写报恩之情,最后两句写年寿之事,全诗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情怀。 【答案】 四十初度 官闲弥玩日,仙馆恣龙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某句诗或词的赏析”),然后结合全诗,从思想内容、手法和语言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此题要求“逐句释义”“翻译”“赏析”,考生应先逐句翻译,然后分析赏析,最后再与参考答案对照。 译文:我观看过别人上书,看到他们驾着疲惫的驴子。明月谨慎地环抱着玉玦,穷朋友怀揣着蓑衣在雨中行走。巨人用巨力将山劈开
释义:去官归乡本无大补,未脱官场束缚难归田。席前重逢旧友共叙旧,闾里之人哪敢说私言。贾傅推荐他为高官,王孙骞飞归故里展宏图。圣人并非不省人情事,只担心被猕猿所伤。 注释:1、遂病三上疏求归:于是三次上书请求辞官归家。2、三上疏:多次上书。3、求归:要求回家。4、不允:不允许。5、却赋十诗:即作《归园田居》十首诗,借以抒发归隐田园的思想。6、宁无补:岂没有一点补益。7、脱雉樊:逃脱朝廷的网罗。8
注释: 去和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寻常之事,但千图万不能。 臂消月半寸,酝恋日三升。 徐庶卧龙代,燕昭死骏兴。 如臣真可放,圣主意深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因思念母亲而病倒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诗人因思念母亲而产生的种种感受,如“臂消月半寸”形容诗人思念母亲的心情如同月亮一般深沉;“酝恋日三升”则形容诗人日夜思念母亲的心情如同酿酒一般浓烈。同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然后是答题,要求学生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知人论世”,最后是组织语言表达作答。本诗为作者病起后在早朝时所作的一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首联“澹月趁霜白,僵钟不自聊”中“澹月”“霜白”点出时间,描绘出了一幅清冷的月夜图,寒风凛冽,霜雪满地,月亮也显得苍白无力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第一句:忆母遂病三上疏求归不允 - 忆母: 回忆母亲。 - 遂病: 因为思念母亲的病重。 - 三上疏求归不允: 三次上书请求回家都被拒绝。 第二句:却赋十诗 - 却: 转折的词,表示之前的行为已经结束。 - 赋十诗: 创作了十首诗。 第三句:其九 - 其九: 这是诗的第9句。 第四句:金马凌天汉 - 金马: 古代的一种马名,这里指代尊贵或高贵的身份。 -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情绪如春草,茸茸不可删。 — “情绪如春草” 比喻心情像春天里的草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这种情感是难以被抑制或删减的。 2. 虫攻心是恙,刀折首无镮。 — 比喻内心的困扰如同虫蛀般侵蚀心灵,而身体上的疾病则如同刀割般痛苦。这里“虫攻心”和“刀折首”都是比喻表达内心和身体上的病痛。 3. 游士倨黄鹄,豪人闷白鹇。 — “游士倨黄鹄”描绘了那些不拘小节、自视甚高的人
【注释】 1. 春明门:即长安城北的春明门,为唐朝皇宫之南门。2. 我望似鸿沟:鸿沟,一条古代河流名,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 曲有公无渡:指曲江(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上没有渡口,无法渡过鸿沟(大河)回家。4. 药难王不留:药难,指治疗母亲的病非常困难。王不留,传说王母欲留神仙不归,但仙人不听,遂化为王母娘娘。5. 身星背驿马:指诗人因思乡心切而如星光般背影在驿站停留。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