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大圭
山雨夜鸣屋,凉秋风满林。 - 注释与赏析: - 山雨夜鸣屋:描述了夜晚山中雷声轰鸣的景象,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不可控。 - 凉秋风满林:反映了秋夜的凉爽和树林中的风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 - 一贫才到骨:表达了即使生活贫困,也要保持坚韧和清高的品质。 - 万事已无心:描绘了心境已经超脱,对世事不再有太多执着或关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内涵
【注释】 惠舟:指友人。 可堪:何堪,怎么忍受。群盗:指盗贼。起如云:形容盗贼众多。汝身:你的身。识:认识、了解。今生死:现在生死未卜。消息:音信。何由:如何能。孤城关柝急斜曛:形容战事紧迫。四面的山野里到处是战争的烽烟。四郊:四方郊野。方多垒:到处都是营垒。 魂梦相寻路不分:魂魄飘荡,梦中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赏析】 这是一首写战乱中的思友之作。诗中通过写诗人在战乱中流落他乡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结合具体诗句,根据题目要求,分析关键词语、典故等,理解诗意,把握情感态度,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手法和艺术效果即可。如“白日炎氛远”,“炎氛”即炎热的暑气,用此词形容太阳的炽热,烘托出松林的清凉宜人,表现了诗人对松林的喜爱之情;“清阴敷广庭”,“清阴”是阴凉,“敷”有伸展、覆盖之意,“广庭”指宽阔的庭院或院落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赏析即可。 【答案】 ①“天地几昏晓”:意思是太阳升起来,又落下去;月亮升起,又落下去。形容时间长久。②“浮生半是眠”:意思是人生大半时间都在休息睡眠中度过。③“寄声世上客,明月为谁圆”:意思是把问候托付给世间的游子,那圆月是为了谁而圆满呢
注释:蟋蟀在东壁和西壁都鸣叫,我坐在中间听得一清二楚。 译文:蟋蟀在东壁和西壁都鸣叫,我在中间听得一清二楚。 赏析:诗人用“闻蛩”来表现他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诗中运用了拟人和比喻手法,将自然界中的蟋蟀拟人化,赋予蟋蟀人的情感和思想感情,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注释: 坐在巨大的石头上,我仰望着青天,只见白云在天空中飘荡。 我无法找到那种与世隔绝的野趣,只能听到远处林中的鸟儿叫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独自坐在巨石上欣赏自然美景的情景。诗中通过“久坐大石上,青天行白云”两句,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站在巨石上仰望蓝天白云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无边无际的壮阔之美。然而,接下来的两句“野意道不得,幽鸟隔林闻”,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孤寂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结合诗句内容和注解进行理解,答题时要审清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要注意诗句的顺序,注意注释的提示,翻译时还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联系。 本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全诗四句,前两句写雨欲至,松林中石磴下将要走完,新开辟的松林路正欲结束;后两句是说黑云在哪里呢?时过帽山而来。 “行松林中”意思是行走在松林之中。这一句是说
注释:雨少时下山,我非常喜欢山的景色,独自享受着清闲的兴致。回去时却很惆怅,因为石阶上有青苔。 赏析:此诗描绘了诗人雨中登山的情景,通过描写自己的心情变化,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王建生活在唐代中叶,他一生沉沦下僚,历尽沧桑,对下层人民生活十分熟悉,因此他的诗作多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名篇。 “辅上人乱后不来”,这句的意思是说:在安史之乱之后,那些达官贵人都不来我这里了。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当时身处乱世,无法与人来往的无奈心情。 “作客桐花苦岁荒,挽衣不住损离肠”。这句的意思是说:我像是一个过客一样,在桐花盛开的地方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荒年
第一首 一到城西甘露寺,只今山色似当时。 清谈客去云长在,乞食僧还鹤正羸。 松柏青青犹古意,茅茨历历有新诗。 曾知此地多风月,寄语烦嚣世上儿。 注释: 1. 清谈客:指喜欢谈论玄理的客人。 2. 清谈:指玄理、佛理等高深的学说和言论。 3. 云长在:指天空中的云彩依然存在。 4. 乞食僧还:指和尚们外出化缘回来。 5. 松柏青青:形容松树和柏树依旧郁郁葱葱。 6. 茅茨历历:形容茅草屋顶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