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复
【注释】 流觞:古代的一种游戏,把酒杯放在水上,任其飘流,让坐在舟上的人在岸边取酒饮。 凤山:指凤凰山,在今江苏丹阳市西南。阿:曲隅。 都护:唐代节度使的通称。行春:出外视察春耕情况。 玉簪:插在头上的玉簪。白翎:白色羽毛的箭。此诗为歌行体,是一首七言绝句。 【赏析】 《西湖杂诗 其三》前两句写“流觞”,后两句写“听歌”。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杭州西湖孤山下所作
紫翠房深敞石屏,神仙炼液漱清泠。 铁符催起龙行雨,白日风雷走六丁。 注释:紫翠色的房屋深处宽敞的石屏风,神仙们用炼制的水来漱口清凉。 铁符催促着龙腾飞而起,形成雨点般的阵势;太阳和大风雷电都听从六丁神的指挥。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中的图景,展现了仙人修炼的场景和神通广大的力量。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观和神仙形象融为一体。通过对比和衬托,诗人表达了对仙人神奇力量的赞叹之情
《奉寄月彦明中丞·其二》是明代诗人来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 海上云霞明绣斧:“海上”通常指的是辽阔的海洋,而“云霞”则描绘了天空中多变的色彩和云彩。这里的“明绣斧”可以理解为天空中云彩的形状和颜色像极了古代帝王使用的装饰品——绣斧,既形象又富有诗意。 - 人间奎壁焕图书:“人间”指的是人世间,而“奎壁”则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两颗星。奎星代表西方,壁宿则象征南方
题:指题咏、题诗。 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小方盘城附近,为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隘。因地处沙漠,故称阳关。后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一幅送别图景来表达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深深思念之情。首句“三月皇州送佩珂”,以时间地点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三月里皇帝送行的情景;“柳花吹雪满官河”则形容了离别时的景色,柳絮如雪般飘落,增添了一份凄凉之感;“纵令渭水深千尺,不似阳关别泪多”
【注释】 扁舟:小舟。鉴湖:在浙江绍兴,是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泛舟于此而改名的。 楝花:即楝实,一种落叶乔木,花可入药。 风雨:指春寒料峭。 出处:出处,进退去就的意思。 经纶:治理国家大事,引申为治理国家的能力。 【赏析】 这首送别诗写诗人送友出仕的惜别之情。开头两句“三月扁舟渡鉴湖,楝花风急雨晴初。”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气候。三月天气转凉,正是春末夏秋交替之际,诗人乘着小船渡过镜湖(鉴湖)
诗句原文 五国城头落日低,故宫南望思凄迷。 秋风愁杀棠梨树,不及双禽自在栖。 译文注释 五国城头,夕阳西下,京城的南部,我眺望远方,思绪万千,心中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和思念。秋风萧瑟,令人感到无尽的忧愁,仿佛连那棠梨树都感受到了我的悲伤,无法与我相依为伴。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秋日景色,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怀旧与孤独之情。首句“五国城头落日低”设定了画面的背景,五国城
荷锄耕叟饷蒸梨,家在官塘九曲西。 白发强谈兵后事,眼枯无泪向人啼。 注释:一个拿着锄头的老者送来了蒸好的梨,他的家就在官塘的西边。虽然已满头白发,但他仍强忍悲伤谈论着战争后的往事,双眼因流泪过多而干枯,只能默默地向旁人哭泣。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位年老的农夫送梨给朝廷官员的情景,表达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的“荷锄”和“饷蒸梨”等意象,以及老人眼中的泪水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句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此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词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的注释等有关材料,分析诗句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以及在表现手法和情感方面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注意不要只答出诗句的意思而忽略其特点。 题夏圭《风雨行舟图》“君游南越我西秦,尽日江头采白蘋。”此句写自己与友人相聚于江边的情景:君(你)到南方(南越)来
【注释】 黄荃:唐代画家。芦雁:即雁,秋日南飞的大雁。 汀:水边平地。 缯缴:用丝织品做成的绳子,古代用于捕鱼。 打更:守夜时敲梆报时的差役。 【赏析】 此诗是作者题画后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首联“稻满秋田水满汀,黄芦风急度寒声”描绘了秋天稻田里的丰收景象,以及大雁在寒风中过江的声音。颔联“太平江海无缯缴,不用呼奴夜打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整首诗通过写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