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蔚
过赵清献墓居 忠臣孝子碑前感怀 1. 诗作原文 为读忠臣教子碑,欲行回首重依依。 纷纷车马门前过,知有几人琴鹤归。 2. 诗句解析 - 忠臣教子碑:指历史上忠诚于国家、教导子女的典范人物。 - 欲行回首重依依:诗人站在墓碑前,心中感慨万千,不愿离去,回头望去,依依不舍。 - 纷纷车马门前过:描述过往的行人车辆络绎不绝,繁华热闹。 - 知有几人琴鹤归:询问在这喧嚣的人潮中,有多少是真正的隐逸之士
【注释】 探:寻找,寻觅。 祈雨峰:在浙江天台山。 那为:哪能。 穷僻远:偏僻偏远。 要:需要。 赏析: 此诗为作者于元和五年(公元820年)春,游天台山时所作的一首七绝。全诗写诗人寻梅不遇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隐士的赞美之情。 首句点题,“探梅”即寻找梅花,是作者此行的目的。“人生何处不从容?”这是一句反问句,诗人以平淡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洞明的态度。“旋向僧家借短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诗句的内容、形式,然后分析其艺术手法,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等。本诗前两句写诗人与陈敬甫在鄱阳湖相遇并分别;第三、四句写两人的交往和友谊,以及诗人对人生易逝的感受。 【答案】 ①鄱水相逢亦偶然:作者与陈敬甫是萍水相逢,没有一点交情,却在江边邂逅,相见甚欢,因此有“偶然”之说。②吴中邂逅复掀髯
注释: 十一月十四夜,在寒冷的月夜中诵读康节诗。 至忆弟三首,指《忆弟三首》。 潸然有感,泪流满面。 人生虽是有愚贤,但最终天伦之情并无差异。 到底天伦只一般,虽然有愚贤之分,但天伦之情却是相同的。 惆怅同安何处所,我惆怅于家乡在何处。 不堪岁暮更天寒,我忍受不了岁末的严寒。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寒冷的月夜中诵读康节诗而有所感慨之作。诗人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抒发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 1. 梅:指梅花。 2. 离程:离开行程,即出发。 3. 水郭山村:指水边的村庄。 4. 谁:代词,疑问词,相当于“哪”。 5. 伊:你,指作者自己。 6. 孤清:孤独,清高。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离别时对梅花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孤独生活的无奈。 首句"晓鸡残月更离程,只见梅花不忍行"描绘了一幅黎明时分,月光下的旅途景象。诗人早起
注释: 夜坐有感年四十:夜晚坐着有感而发,感叹自己已经四十岁了。 仲尼切戒取人恶,孟子真能不动心:孔子告诫人们不要取别人的恶,孟子能够做到不动心。 嗟我痴顽何所得,但能于此惜分阴:感叹我自己愚蠢顽固,却没有什么收获,只能在这个时刻珍惜时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夜晚静坐时所感而发,表达了对人生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个人修养的自省。首句以"夜坐有感年四十"为开端,直接点明主题
诗句原文 为爱黄云到晚晴,一樽高兴寄危亭。风荷卷水高低绿,烟树连山远近青。 注释解释 - 极目风烟尽一城:形容视野开阔,可以看到整个城镇的风烟景象。 - 身闲无日不登亭:表达了诗人对登高望远的喜爱,每天都想在亭子里享受这份宁静和美景。 - 双明远与孤鸿没:描绘了天空中的明亮星星逐渐消失,以及一只孤独的大雁消失在天际。 - 绕郭一江罗带青:形容环绕着城市的河流如同绿色的腰带一样蜿蜒流淌。 赏析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我亦何心世莫猜: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归隐生活的坦然和超然,他并不关心外界的误解和猜疑,只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追求。这里的“世莫猜”可能指的是世人对归隐者不理解或不尊重的态度,而诗人选择无视这些看法,坚持自己的选择。这反映了一种对自由和独立生活的向往。 2. 水绿山青从所好: 此句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他喜欢看到清澈的水域和绿色的山峦,这些景色符合他的心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和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要求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如先解释词句在诗中的意思,然后翻译或用自己的语言评价等。 第一句:花开时节趁柔金。“花”是这首诗的线索,“木犀”是一种香草,这里指梅花。“逢”是遇到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梅花盛开的时候,趁着柔和的阳光,尽情地欣赏。 第二句:冷露繁霜未许侵。“冷露”“繁霜”都是冬天的象征。这句的意思是说,即使有冷露和繁霜
【注释】 灵山:佛教语,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津津:眉宇间流露的喜悦之情。 庭闱:指宫廷。 明日:明天。 慰亲颜:使父母高兴。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八月别妻时作的。“白云深处认灵山”句,写自己与家人分别,但心却飞向了灵山,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别去庭闱今八月”,写自己和妻子分离已经八个月,这八个月来,自己思念不已。“且欣明日慰亲颜”,意思是说,虽然今天不能见到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