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佃
``` 春远落花随水尽,夜深明月向人圆。 昆仑欲使知无路,仙苑分明隔洞天。 注释:春天过去花朵凋零随着水流消逝;夜晚来临月亮高挂向人展示其圆满。昆仑山想要让人知道没有途径可以到达,仙园分明隔着洞穴与世隔绝。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亲人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哀伤。春天过去花朵凋零,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易逝;夜晚来临月亮高挂向人展示其圆满,却又在最后透露了生命的无常
诗句:索寞还寻静处行,物华如旧岁华更。 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安静的地方寻找行走,周围的景物和过去一样繁华。绿槐和苍桧树都曾让我感到熟悉,想象中英雄看到我消瘦的样子会感到惊讶。 关键词解释: - 索寞:孤独、寂寞。 - 寻:寻找。 - 静处:安静的地方。 - 物华:万物的繁华。 - 年华:岁月,时光。 - 瘦生:形容人因消瘦而显得憔悴。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寂静中找到自我安慰的情感
注释:百花在流转中追逐着浮萍,娇弱的身躯怎能承受这美妙的青春逝去。如果能画出列女,我的美貌也应该被画进丹青之中。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花图,百花争艳,竞相开放,仿佛都在追逐着那漂浮的浮萍,而柔弱的花朵则难以抵挡住岁月的无情摧残。这里的“柔质”是指花朵的娇嫩和脆弱,“殒妙龄”则是指它们无法逃脱岁月的洗礼,最终凋零。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绘画艺术的赞美。他认为
注释:渔人身穿蓑衣,但景色虽幽冷也难以忍受。我常奇怪高宗询问下雨的事情,原来黔中地区需要靠中和来温暖天气。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写给李定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李定的赞赏之情。诗中通过描写渔翁披蓑的场景,表现了渔翁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同时,诗中也通过对比高宗与黔中地区的需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和才是解决黔中地区寒冷的关键所在
【注释】 景德寺:在今陕西西安西。唐玄宗时,曾在此建“集贤殿书院”,后改为集贤院,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秋日即事:指在秋天里所见到的景物。西风吹绉一池秋,故殿疏帘半上钩:秋风把水面吹得皱起,故殿上的窗帘也随风飘动,好像一个弯钩。满眼夕阳归未得,菊花桐叶伴人愁:眼前看到的都是落日的余晖,没有一个人能回家。诗人看到满眼的落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感到十分忧愁。 【赏析】
【注释】姑射:山名,在今山西代县。丰肌:指女子肌肤丰满。 短梦:指梦境短暂。 舞衣:跳舞时穿的衣服。 歌扇:唱歌时用的扇子。 埃尘:指尘埃。 赏析: 这首诗是悼亡诗,抒发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首句“雪消”,点明时间,即冬去春来之时;第二句“姑射”,指的是华山之南的一座山,山上有仙女居住,所以又称为姑射山;第三句“云入阳台”指的是神话中的巫山神女居住的地方。这里用“姑射”和“阳台”两个地名
注释: 淡红与浓紫交织在一起总让人销魂,春天的恨意无人可以共论。 在暮色寒冷中徘徊,衣襟袖薄,落花满巷,夜色已黄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的诗作,表达了他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怀念。全诗以淡红、浓紫等色彩描绘出一幅春日景象,而“销魂”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景德寺考试秋日即事四首》是宋代诗人陆佃的作品,其中第二首尤为引人深思。此诗以景致描绘了作者在秋日傍晚时分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韵味和深邃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析: 1. “看尽斜阳夕未还”:描述了夕阳西下的景象,夕阳似乎永无止境地悬挂在空中,直至天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黄昏美景的留恋。 2. “夜天如水断云闲”:画面转变为夜色降临
诗句解释: 1. 识字如今尚未深 - 这句话意味着虽然我已经学会了识字,但是可能还没有足够的深度或理解。 2. 扫廊才悟便能吟 - 在打扫走廊时,突然领悟到某种道理或灵感,然后就可以进行诗歌创作了。 3. 法云香火修行久 - 法云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宗教场所或者修行者,香火可能指的是那里的香烟或者仪式。修行久可能表示这个场所或人物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 4. 夜半潮声避梵音 -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送俞括知贡州 太守官清著破衫,只应泉水误名贪。 遥知雁足书难到,州在衡阳尽近南。 注释: - 太守官清著破衫:太守的官职清白,穿着破旧的衣服。 - 只应泉水误名贪:只有泉水的名字让人误以为它有贪心,其实不然。 - 遥知雁足书难到:远远地知道书信传递困难,因为距离远而难以到达。 - 州在衡阳尽近南:州府位于衡阳,非常接近南方。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朋友俞括时的一首赠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