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良贵
和仲严弟暮春二绝 诗中描绘岁月流逝与心境宁静 1. 第一句解读 - 诗句“吾生四十已侵寻”表达诗人对年华消逝的感慨,四十岁已是不惑之年,岁月匆匆让人感叹不已。 2. 第二句解析 - “独喜年来不动心”反映了诗人面对世事变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不被外界所动摇。 3. 第三句赏析 - “世事升沉君会否”探讨了人生起伏不定的命运,是否能够预测未来的变化并应对各种挑战。 4. 第四句评述 -
和仲严弟暮春二绝 沂上风光点独知,陶然宁复叹春移。 吾人老大知何用,仰止前贤须及时。 注释: 和仲严弟暮春二绝:写给和仲严的弟弟的两首诗,题目是“暮春”。 沂上风光点独知:沂上的风光景色独特,只被我一个人知道。 陶然宁复叹春移:我的心情舒畅得像在春天里一样,哪里还去感叹春天的移动呢? 吾人老大知何用:我们都已经老了,知道有什么用途吗? 仰止前贤须及时:我们要尊敬并学习那些古代的圣贤
【注释】孤芳:独自开放的花。移种:移植。仙家:仙人之家,指梅花的原产地。轻黄:淡黄色。映日华:照耀在日光中的花朵。举世:全世,世上。但知:只知道。还有:还有另一种,这里指蜡梅。 【赏析】这首诗是咏物诗,写的是梅花和蜡梅两种不同的花卉,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蜡梅的特点和价值。首句“孤芳移种自仙家”,以梅花比喻蜡梅,赞美其独立而超群的品格。第二句“故着轻黄映日华”,以轻黄喻蜡梅的颜色,赞美它光彩照人
这首诗是苏轼在和三二兄(即三两人)一起游览西庄(位于今江苏苏州)时的所感所思,表达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友情的热爱。 诗句解读: 1. 古来达士尽穷空,我愧修身道未丰 - 这是诗人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反思,指出自古以来那些有成就的人都是经过长时间的修炼,而自己虽然努力,但尚未达到这种高度。 2. 痛饮不妨歌楚些,投闲何幸伴吾侬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朱教授见寄七言二首遂 贤哉蘧瑗晚知非,此道吾今亦庶几。 囊乏一钱聊自哂,家无三径不妨归。 冥鸿久已离矰缴,野马由来免靮鞿。 溪上月明船正稳,肯将簪笏换蓑衣。 注释译文: 贤哉蘧瑗晚知非,此道吾今亦庶几。 囊乏一钱聊自哂,家无三径不妨归。 冥鸿久已离矰缴,野马由来免靮鞿。 溪上月明船正稳,肯将簪笏换蓑衣。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潘良贵所作《朱教授见寄七言二首遂用其韵》中的一首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作答时,首先读懂诗句,然后把握诗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再根据题目要求分析答案。“学道悠悠未见功”:修行修炼的道路很长,但还没有看到成效。“敢言凡质有仙风”:我敢说一个凡人的气质里也有神仙的风骨。“他年一钵江湖去”,将来我会带着一钵饭,到江湖上去。“先向苕溪访葛洪”,先去苕溪拜访葛洪。译文:修行修炼的道路很长,但还没有看到成效,我就敢说一个凡人的气质里也有神仙的风骨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年来有客从黄石——黄石,通常指的是中国湖北省大冶市的黄石湖,这里借代诗人所居住的地方或者他的家乡。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于远方来客的欢迎。 2. 老去何心望紫泥——紫泥,指紫禁城(故宫)中的泥土。紫泥封诏是皇帝给大臣的重要书信,含有极高的荣誉和尊重。此处表达的是诗人对高官厚禄并不感兴趣,反而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内心的平和。 3.
注释:不要问庄周的议论正确与否,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冬天已经来临,江北边没有消息传来,又可以安心地贫穷度日,一年过去了。 赏析:这首诗是写给三二兄的一封信,表达了作者对当前生活状态的满足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首先,诗人表明自己不关心庄生是否是对的,而是要顺应现实,随遇而安。然后,诗人描述了冬天已经到来,江北边的消息也没有传来,这让他感到安心,因为他知道这一年又可以安心地贫穷度日了。总的来说
注释:一炷清香飘过博山,妙观之中却无物。此心想要报答父母恩,放下世俗十年闲。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与三二兄在西庄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追求。诗中“一炷清香度博山,妙观不著有无间”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超脱世俗的境界。而“此心欲报难论价,放我形骸十载闲”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追求淡泊名利的决心。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禅意
【注释】 1. 刍豢:指猪牛羊的饲料。 2. 苦言:直率的言辞。 3. 盥手:洗手,表示虔诚。 4. 焚香:烧香拜佛。 5. 秦:这里指秦始皇。 6. 摅(shū):抒发;发泄。 【赏析】 此诗为诗人自题小像,意在表白自己的志向。 首二句以刍豢、桂姜、苦言等物象喻指自己,写自己虽甘于做“刍豢”之辈,但却有“苦言”之操守,不愿随俗浮沉,愿作清高之士。 后二句则以山河之愤发与秦皇之焚香拜佛相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