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性
注释: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偈颂是一种佛教赞颂,用散文和韵文写成,用来称颂佛、法、僧三宝功德的颂文。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僧人的形象,表达了对佛法的领悟和追求。 译文: 归宗见成行货,别无单传心要。 二时展钵开单,逐日痾屎送尿。 饥餐渴饮一般,露柱灯笼大笑。 毗婆尸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赏析: 这首诗以一位僧人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他的言行举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秋色连天净,秋花满地香。”描绘了深秋的景色,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后两句“圆通门大启,切忌错商量。”则表达了诗人在人际交往中应该谨慎、谦虚的态度。 注释: - 偈颂一百零一首:这是一首诗歌的名称,作者是唐代的玄奘法师。 - 其三十:这是诗歌的序号,表示这是该组诗歌中的第三十首。 - 秋色连天净:描绘了深秋时节天空晴朗、大地洁净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
偈颂一百零一首 其二十八 风萧萧兮疏林叶落,月皎皎兮虎啸猿啼。 或闻或见,或悟或迷。 会与不会,脱体全提,鼻孔元是向下垂。 注释: - 风萧萧兮疏林叶落:形容秋风凄凉,落叶纷飞,营造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 - 月皎皎兮虎啸猿啼:月亮明亮照耀着山林,老虎的啸声和猿猴的啼叫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夜晚山林中的神秘、紧张的氛围。 - 或闻或见,或悟或迷:诗人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有时能够领悟到某种道理
【注释】 十五日已前:农历十五日。叉手当胸:《汉书·礼乐志》载:“汉高祖刘邦起自沛中,微时尝以竹杖为马鞭,每击之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叉手当胸,即用双手当胸击杖,表示自己有保卫天下的雄心壮志; 十五日已后:农历十五日后。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汉书·李广传》载:“(李广)常夜从一骑出,从归至城郭闲,逢高庙,乃驻马,祠祭,为立道傍。居顷之,望见五采神旌,直执矢射之,随而矢出。”背手抽金镞
逐句释义 1. 法社栋梁,丛林纲纪。 - “法社”指的是佛教的社团或者寺院,“栋梁”比喻这些机构中的关键成员或领导者。这里强调的是这些领导者在维护佛法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2. 全杀全活,建立宗旨。 - “全杀全活”可能是指通过教化使所有众生得到解脱("全杀")或恢复("全活"),而这种宗旨是建立于对众生平等、公正的关怀上。 3. 双放双收,总在这里。 -
这首诗是佛教禅宗中的“公案”之一,意在引导修行者领悟佛法。其大意是说,修行的人应如佛一样,以空性看待世间的一切现象,不被世俗的名利所迷惑。诗中通过比喻,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深思。 下面是诗句的逐句翻译: 1. 主中宾,宾中主,南山大虫元是虎。 主(指佛法):在众生之中;宾(指凡夫):在大千世界里。 南山大虫:指老虎,象征凡夫俗子。 2. 踢起眉毛着眼看,闪电光中急荐取,发机须是千钧弩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是佛教寺院中的唱诵经文时所用的韵文。这里指佛家偈语。一百十首:这是《祖堂集》中记录的一首禅宗公案诗。 知有底人:意思是懂得“底”(究竟)的人。知有底人:懂得“究竟”或“真相”的人。 眼中著屑:眼中有灰尘,比喻对世事看得过于清楚。 底掀翻:把“底”翻过来,比喻彻底了解、认识事物的本质。 一橛:一根木头。 堪笑巴陵老古锥:可笑的是像巴陵老人那样的古锥子(比喻见识浅陋)
诗句: 偈颂一百零一首 其二十三 句中句,绝露布。 闪电里,分缁素。 译文: 在偈语中巧妙地运用了句子结构,如同一块布在闪电中的展开一样自然而美丽。闪电划破天际,将黑与白的界限划分得清晰明了。 注释: 1. 偈颂: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偈子,是佛教念诵时的诵文,通常由三、四、五个偶语组成。 2. 句中句:指在一首诗或一段文字中嵌入另一句诗或词句,形成一种韵律上的呼应。 3. 绝露布
向上一路滑,壁立万仞崄。 石火电光钝,定乾坤句错。 注释: ①“向上”指修行之路或修行的目的地。 ②“壁立万仞”形容山峰陡峭,高耸入云,有如刀削斧劈。 ③“石火”形容时间之短暂,如同石头燃烧一般,一刹那即逝。 ④“电光”形容闪电之光,迅速而强烈。 ⑤“钝”在这里指的是迟钝、迟缓,比喻事情的发展变化缓慢、不明朗。 ⑥“乾坤”指天地,泛指整个世界或宇宙。 ⑦“句错”指的是言语表达上的混乱、错误。
诗句翻译: 1. 秋风清,秋月白。 - 秋风清:秋天的风是清爽的。 - 秋月白:秋天的月亮是白色的。 2. 雁过长空,蝉噪庭柏。 - 雁过长空:大雁飞越广阔的天空。 - 蝉噪庭柏:树上的蝉在鸣叫。 3. 踢出铁昆崙,大机要顿发。 - 踢出铁崑崙:比喻某种强大的力量或者决定性因素的出现。 - 大机要顿发:重要的、关键的事情发生了。 4. 好肉剜疮,觑着即瞎。 - 好肉剜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