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游
【注释】 男从军:男子参军从军。束发:束发髻,古代成年后将头发束成一束,结在头顶上。别弟昆:告别兄弟。临岐:临别。洒泪:落泪。觱篥(bìlì):胡笳的别名。吹出门:边塞诗中常以吹奏乐器的声音来象征出征将士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唐王朝对藩镇势力采取姑息养奸政策。因此,有大批农民和士兵流离失所,成为“男儿不洒临岐泪”的牺牲品。此诗描写了征夫临行前与其兄弟诀别的一幕
男从军 雨沐风餐夜枕戈,东征未了北防河。 当时只道从军乐,谁道从军苦更多。 注释: 男从军:男性去从军。 雨沐风餐夜枕戈:在风雨中吃饭,夜晚睡在兵器旁边。 当时只道从军乐:那时候只认为从军是一种乐趣。 谁道从军苦更多:现在才知道从军的艰苦更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男性去从军的情景,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艰辛和痛苦。首句“雨沐风餐夜枕戈”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在恶劣的天气和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战斗的情景
【注释】男从军:古代男子应征入伍。 自古以来,男儿应当自强自立,腰间佩戴金印,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价值。 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不必依赖龙泉宝剑,可以亲自上阵,搏击楼兰,为庙堂献出自己的力量。 赏析:此诗以“男从军”为题,通过描绘男儿从军的壮志豪情,表达了古代男子应有的自强精神。诗中的“腰间金印有时黄”,暗示了男儿从军后,会获得荣誉和地位;而“时来不用龙泉剑,手搏楼兰献庙堂”则表明,即使没有华丽的武器
【注释】: 壬辰:指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诗人在江西避难。 草昧:草率,混乱。 蜂起:比喻盗贼蜂拥而起。 比屋皆煨烬:家家户户都被焚烧成灰。 区室:房屋。 幸存:幸存的只有几户人家。 自扁(biān)曰傲轩:自己题写了门匾叫做“傲轩”。 因(yīn):因为。 八首:指诗人写的诗。 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诗,写唐僖宗乾符三年作者避难江西时的所见所感。开头两句写当时农民起义军蜂拥而起
【解析】 “壬辰”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第一个字,“草昧”指草木丛生,比喻混乱、黑暗,“蜂起”形容众多,“区室幸存”指房屋虽然被烧,但还有一部分得以保存,“自扁曰傲轩”中的“扁”通“匾”,挂在屋上的牌子,这里指挂有匾额的屋子。“八首”指诗共有八首。 【答案】 武陵桃花落红雨,邵平瓜圃生秋风。 不及南塘松与竹,青青长对主人翁
【注释】: 壬辰岁:指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草昧蜂起:比喻战乱,这里指的是安史之乱。比屋:指每家。煨烬:指焚烧。区室:指房屋。幸存:残存,保留下来。自扁:自己取了“傲轩”这个别号。傲轩:意指傲岸不群。因题八首:指作者在庐中所作诗八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战乱中,为避兵灾而隐居于庐山时所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首句写环境,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山村景象
寄友 君家竹好别来久,有客解道今平安。 最忆窗西万竿绿,几番清影上儒冠。 注释 君家:指你的家里。 竹:竹子,此处指你家的院中的竹子。 好:美好。 别来久:离别已久。 解道:了解。 平安:安好。 窗西:窗户的西边。 万竿绿:形容竹子长势旺盛,像一层层绿色的屏障。 儒冠:古代读书人戴的帽子,用竹皮编制而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朋友思念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和朋友的友谊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听说你借了街边的房屋,堆满酒面就像山一般,不知道何时才能和你一起喝上一杯美酒,让我们在溪桥上踏着月光回家。 赏析:诗人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了一幅友人相聚、畅饮的温馨画面。首句“传闻借得街头屋”,诗人听说有人借到了街边的房屋,用“传闻”二字表达了听闻此事时的惊讶和疑惑。接着“堆面如山不□车”,诗人形容朋友家中的酒面堆积如山,仿佛没有多余的空间来停放车辆,形象地表现了朋友家酒量的惊人
注释: 壬辰岁:指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草昧:草木丛生,比喻混乱。蜂起:形容像蜜蜂一样的纷纷而起。比屋:指每家。皆:都、全部。煨烬:烧毁的残骸。区室:家宅。自扁曰傲轩:自己题写了“傲轩”二字。因:因为。题:书写。八首:这里指《柴门》诗八首。 译文: 元至正十一年,天下大乱,盗贼横行,到处是焚杀抢掠。诗人隐居山野,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依然保持着对世事的清醒认识。他感叹世态炎凉,繁华不再
【注】壬辰:指唐末的壬辰岁,也就是公元922年。“草昧”即“草莽”,“蜂起”即“蜂拥而起”,“比屋皆煨烬区室幸存自扁曰傲轩”。 百屋堆钱等梦回,春风多误燕归来。 注释:百户人家都堆积了钱财像要等待梦中回来一样,而燕子也因为春风的到来而纷纷飞来筑巢。 如何四壁都无物,独向人间傲劫灰。 注释:然而四周都是没有的东西,只能独自面对这人间的劫难和灰烬。 赏析:这首诗是李山甫的《题画诗八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