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偃
食时辰,恒沙世界眼中人。 万法皆从一法生,一法灵光谁是邻。 注释与赏析: - 诗句:“食时辰”指的是吃饭的时候,通常在日落前进行,象征了一天的结束。 - “恒沙世界”,指无数的宇宙或存在,强调宇宙间的浩瀚无垠。 - “眼中人”,表示每个人都是这个宇宙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人的视角都是独特的。 - “万法皆从一法生”,说明所有现象都是由一种基本的法则产生,这体现了佛教中的“因缘果报”理论。 -
云门顾鉴笑嘻嘻,拟议遭渠顾鉴咦。 任是张良多智巧,到头于是也难施。 解析 诗句原文及注释: 1. 云门顾鉴笑嘻嘻 - 描述云门寺的僧人顾鉴开心地笑着,可能是出于对某种情境或对话的反应。 2. 拟议遭渠顾鉴咦 - 尝试与他讨论某事,但最终遭遇他的惊讶或不满。 3. 任是张良多智巧 - 即使某人非常聪明机智。 4. 到头于是也难施 - 最后发现难以应对。 赏析
注释: - 十二时偈:指佛教的十二种时间,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其四:这首诗的第四章。 - 日出卯(mǎo):太阳初升,在卯时。卯代表动物鸡。 - 嘿说心传道实教:默默无言地传授教义,是真实的教导。 - 心心相印:彼此的心灵相互印证。 - 息无心:不再有任何杂念。 - 玄妙之中无拙巧:在这深邃玄妙的境界中,没有笨拙和技巧。 赏析:
【注释】十二时偈 其七:中午,指日中。笙歌: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解舞:懂得跳舞。逍遥:无拘无束。顿入:立即进入。达无生:达到无生的境界,即涅槃。法螺(luo):一种佛事仪礼用的法器,形状似海螺。击法鼓:用木槌敲打法鼓。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四十二章经》中的一段,描述了一位修行者在中午时分突然理解了生死无常的道理,立刻进入了无生的境界,昼夜不停地敲击着法鼓,演奏着法螺
注释: 1. 日昳未:日昳,即太阳西斜;未,就是未到。意思是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 2. 灌顶醍醐:指佛教中灌顶仪式时使用的甘露。喻指最纯净的佛法智慧。 3. 一切诸佛及菩提:所有佛和菩提,都是指觉悟了的人或事。 4. 唯佛知之贵中贵:只有佛陀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这里的“贵”字在这里指的是“重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太阳即将落山的场景,引出了佛教中的“灌顶醍醐”这一概念
注释:半夜子时,命悬一线,尚不允许。因缘际会,刹那间明白,了然无一物。 赏析:此偈以佛教禅宗的“一念”为话题,通过比喻人的生死、来去和一切事物,来表达人应该珍惜时间,把握当下的意思。 “半夜子,命似悬丝犹未许”。这里的“子”指的是一天中的时间,而“悬丝”则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诗人用“命似悬丝”来形容生命的脆弱,强调生命的宝贵。同时,“犹未许”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珍惜的情感
偈颂 其八 万像森罗极细微,素话当人却道非。 相逢相见呵呵笑,顾伫停机复是谁。 注释: 万像森罗极细微:万象森罗、繁密无际的样子。 素话当人却道非:平常的话,对于人来说却不是真实的。 相逢相见呵呵笑:相逢相遇时彼此都欢笑着。 顾伫停机复是谁:看着那停立的织机又是谁呢?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看法。 首句“万像森罗极细微”
【注释】偈颂:佛教用语,即佛门的颂诗,以韵文形式来表达佛教教义、修行者的生活和精神境界。 其十:指第10首偈颂。 大道:佛家语,即佛的法道。 何曾:不曾。 讨(tǎo):探求,研究。 荒草:野草,比喻世间万物。 卷来复卷去:形容世事变幻无穷,如同卷起又卷下。 不觉虚生老:不知不觉中消磨年华,生命变得衰老。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1. 举不顾,即差互。 2. 拟思量,何劫悟。 我们对每一句进行解释: 1. 举不顾: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是“一举头”,形容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某件事情上,无暇顾及其他。在佛教中,“举”指的是“举手”、“提起”的动作,“顾”则是“回头看”的意思。整个词语表达的是一个人在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情时,没有时间停下来去考虑其他事情。 2. 即差互: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就差一点”
偈颂 其十四 不露锋骨句,未语先分付。 进步口喃喃,知君大罔措。 注释: 偈颂的诗句“不露锋骨句”中,“锋”是指锐利、锋芒;“骨”在这里比喻人的性格和气质。整句话的意思是不显露自己的锐气和才华。 偈颂的诗句“未语先分付”中,“分付”是指交代、嘱托。整句话的意思是在没有说话之前就已经交代了事情。 偈颂的诗句“进步口喃喃”中,“进”是指前进;“步”在这里指步伐。整句话的意思是在前进的道路上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