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奎
. 紫荆树: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紫荆树的形态、生长环境以及与人的关联,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紫荆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坚韧不拔、高洁清雅的品质。 2. 紫荆亲种北堂前,春雨宜男色共鲜:紫荆树被种植在北堂前,象征着家庭和睦、子孙昌盛。春雨滋润着紫荆树,使得它的花朵更加鲜艳、生机勃勃。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紫荆树赋予了生命,使其成为了家庭的守护者和象征。 3.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人们扫墓、踏青、祭祀祖先。寒食节的风俗习惯与古代帝王有关,传说唐玄宗曾命人在宫中做寒食粥以赐群臣。 咸阳:古都名,位于今陕西西安。这里代指京城长安。 官舍:官府建筑。冷无烟:形容寒食节时宫室无人之景。翘首:抬头远望。南云:南方的天空。思黯然:心中忧愁而神情落寞。 泪眼遥怜:眼中含泪,远看弟弟们在江南。诸弟:众兄弟。在:在位。吴冈:即吴山,位于今江苏苏州附近。门北:指杭州城北
【注释】 密县:今河南新密县。 濠梁:在河南省登封市东南,是著名的古战场。 千馀里:一作“千里”。醉眼:酒喝多了,眼睛模糊不清。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从望见郑州城外的密县诸山起笔,接着写自己由远及近地看到了密县的山峰。再写自己到了密县境内,看到那千馀里的濠梁,不禁感叹:“醉眼看花,今朝才知是梦。”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歌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圈点出关键词语、诗句或重要信息,如“故园”“酴醾”“手自栽”“未曾开”等,并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材料理解诗意及作者情感,进而组织答案。 “一架酴醾手自栽,故园春老未曾开”,诗人在自家后花园亲手栽种酴醾花,而故园的酴醾花却迟迟没有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不能回到故乡去种花、未能实现愿望的遗憾。
以下是对《南山三绝句·其一》的逐句解读: 1. “南山突兀塞吾斋”:“南山”指的是山,“突兀”形容其陡峭、高耸的样子,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塞吾斋”表示这山高得仿佛要堵塞了整个书房,这里的“斋”通常指读书、写作的场所,表达了诗人与自然景观之间强烈的对比和融合。 2. “啖饭看山似食鲑”:“啖饭”即吃饭时欣赏风景,这里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吃饭时也在欣赏山景,如同在品尝美味的鲑鱼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学子思念学堂前凌霄花的心情。下面是逐句的注释和赏析: 忆学堂前凌霄花/开遍凌霄石上花,先生犹自未归家。 - “忆学堂前”,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在学堂前学习的日子。 - “开遍凌霄石上花”,形容凌霄花盛开的景象,凌霄花是攀缘植物,常在石缝中生长,因此被称为“凌霄”。 - “先生犹自未归家”,这里的“先生”指的是老师或者是诗人的长辈,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还未回到家中。
【解析】 “宜男”是“适宜男女交合生育之意”。 【答案】 译文:野鸡在哺育雏鸟,燕子飞来,春光明媚,人情与自然风光都违和了。适宜男女交合生育的草已经长出,但牵牛花还没有开,人却回家了。 赏析:首句写景,用笔简练,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生气盎然的春景图:小野鸡正忙着给雏儿喂食,燕儿也从南方飞回来了。第二句写人,人面桃花相映成趣,春光明媚,而人与自然景物却格格不入,两相违。 第三句写物
最师埪 无僧秋寺倚荒原,劫后三埪几许存。 争取唐碑镌字记,一碑未刻卧山门。 译文:在秋天的荒原上,没有僧人居住的寺院,经历了战乱之后,这三座寺庙几乎只剩下遗迹。我们努力寻找唐代的碑文以铭记这段历史,然而只有一座碑还未完成,仍然躺在山上。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殷奎创作的《与吴宗德县令访古西原三首·其一·最师埪》。这首诗描绘了战后荒凉的西原,以及诗人在追寻历史痕迹时的艰辛
注释: 野鹤:野鹤 长鸣:长时间地鸣叫 老树根:生长在大树的根部 呼来不上大夫轩:你呼唤它,它也飞不上去 群鸡啄食谁争去:一群鸡争抢食物,有谁会去争呢 风满秋林独自鶱:秋风扫过树林,只有这只孤鹤在独自飞翔。鶱,独。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只孤独的白鹤在秋天的树林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的景象。首句“野鹤长鸣老树根”形象地描绘了这只白鹤在秋天的树林里自由自在地飞翔的画面
注释:蝉在露叶上已经划分了长依的位置,它懒得陪侍貂尾上人的头。它在风前不敢高嘶而去,怕被虚声惹得别愁。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个寒蝉的形象。首句“已分长依露叶秋”,说明这只寒蝉已经选择了露叶作为栖息之地,秋天正是露叶生长的季节。次句“懒陪貂尾上人头”,“貂尾”是指古代权贵的装饰物,这里用来形容权贵的头冠。这句话表达了这只寒蝉不愿意与权贵为伍,宁愿选择自由自在的生活。第三句“风前不敢高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