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怀年
【注释】 羊城:广州的别称。 八景之一:越台秋月。 溪阴:雨中山间小径。 老云衲:披在身上的僧衣,衲为僧人所穿的一种粗布。 乞食:讨饭。前村:前面村庄。 筇笠:竹杖和斗笠,筇即竹枝。扣门:敲着门。 【赏析】 《羊城八景·越台秋月》是一首描写越台秋夜景色的诗,描绘了诗人行至越台时所见秋夜美景,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他游历在外时的孤寂、落寞心情。全诗意境幽远,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了丘壑之中的景色。首句“丘中恣遐眺”,意谓在山丘之中尽情眺望远方。次句“篱落散炊烟”,描绘的是乡村田园景象,表现的是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第三句“细雨鸿花发”,是说春雨绵绵,鸿雁归来,百花开放,满山遍野的鲜花盛开,犹如熊熊烈火燃烧着山峦。最后一句“山山红欲燃”,是说山峦连绵,山头山上的红花如同火焰一样燃烧着。此诗意境深远,画面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注释】 秋蔼:秋色。薄云樯(jiāng):轻风拂动着的船帆像薄云一样。汐光:日落时水面上的反光。浦树:水边树木。迟迟:缓缓移动的样子。海月生:海上的月亮出现。独惬:独自欣赏。烟波趣:水波荡漾的景象。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描绘了一幅秋夜江行图。 首句“秋蔼薄云樯”,点明时间是秋季。“蔼”字形容云气淡远,“薄”字形容云气轻盈。“樯”,指船桅。此为舟居书事的开端
注释: 槎影横孤屿,风姿别一亭。 槎:指木筏子,这里指渡口。 横:横渡、横跨。 孤屿:孤立的岛屿。 风姿:风度和姿态。 别一亭:不同的亭子。 鸟驯:鸟儿训练有素。 香:香气。 欲醉:好像要醉倒一样。 花落:花朵凋谢。 意:情意、心情。 还醒:又清醒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梅花的七绝诗。诗人通过描绘梅花与自然景物的关系,以及梅花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来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注释:梅花在溪山之间独领风骚,它的香气清新高雅。它坚守着自己的风格,不被俗尘所污染。 赏析:这首诗赞美了梅花的高雅和纯洁,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将梅花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对比,突出了梅花的独特之处。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梅花的高洁品质的赞赏之情,以及对其坚韧不屈精神的敬佩
泛沥湖 碧筱苍烟一镜开,轻鸥无恙掠波来。渚香十里漫留客,山色数重看举杯。稼事渐缘秋水落,渔歌都傍夕阳催。搴芳何处扁舟远,欲撷荷衣未可裁。 【注释】 1. 泛沥湖:即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2. 碧筱苍烟一镜开:指湖水清澈如镜,映照出岸边的绿色植被和烟雾缭绕的景象。 3. 轻鸥无恙掠波来:指轻盈的白色鸥鸟在水面上自由地飞翔,仿佛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4. 渚香十里漫留客:渚是水中的小岛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的内容,如“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然后分析诗歌内容(包括意象分析、炼词分析)以及情感,最后结合注解对诗句进行赏析。本题属于“理解类”试题,要求考生对诗中描写的对象进行分析,并结合注解赏析其意义。 首句写江村暮春,芳洲杜若。江村即指村落,杜若,一种香草,古人常以之比女子
在明代,区怀年创作了一首名为《嵩台杂曲(其一)》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对生命细微之处的关注。 - 石乳含秋叆:描述的是秋季的山石上,如同牛奶般晶莹的露水,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 松姿敛夕曛:描绘了夕阳下松树的姿态,它们收敛起白天的活力,显得更加沉静和威严。 - 岩前怕吹笛:诗人站在峭壁岩石之前,担心吹笛声会惊扰到正在栖息的鹭鸶和鸥鸟,表现出对自然界和谐共处的珍视。 -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莫凿流霞岛,从教紫翠深。 - 释义:不要开凿流霞岛,让它保持自然的美丽和深邃。 -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诗人认为自然景观不应被破坏,应当保持其原始的面貌。 2. 偶扶藜杖去,闲听水龙吟。 - 释义:偶尔扶着藜杖离开,悠闲地倾听水龙吟。 - 赏析:这里的“偶”字表明这是偶然的行为,而“扶藜杖”则是一种古代文人常用的行走方式
【注释】 梅花:即“梅”。庾岭:古地名,在今江西赣江支流袁江流域。阳和:温暖的气候。阳春:暖和的春天。 【赏析】 这首咏梅诗通过写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独放、傲然挺立的姿态,来比喻人的崇高品格。全诗从梅花的风神入手,以梅花喻人,托物寄志。首句问梅,次句答梅,三句赞美梅,末句赞颂梅。诗人用“清润”一词来赞美梅花,突出了梅花的高雅气质和高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