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怀年
【注释】 纤:纤细。微茫:形容轻细。多情:多情,指风。又:又来。水槛:水边的栏杆。 【赏析】 这首小诗写景抒情,意境幽雅,语言明丽清新。首句“纤影”写柳絮轻盈飘忽的身姿。第二句写柳絮随风而来,为春天增色。第三句以“乱”字点出柳絮的多情。最后两句是说柳絮随风飘动,掠过斜晖照在水槛上的光影。全诗写得清丽脱俗、恬静自然
【注释】 1. 羊城:即广州,古称“南越”,故广州亦称“羊城”;八景:广州著名的八景之一为“越台秋月”。 2. 越台:广州城北的越秀山名胜区中最高的塔楼。 3. 断石:指越秀山上的石头因年久风化而断裂。横烟渚:指越秀山中的小洲。 4. 菰蒲:水生植物,这里泛指江边生长的芦苇、水草。日易昏:意思是一天到晚,太阳总是落得快。 5. 漭漭:茫茫无际的样子;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或恐惧,也形容极度兴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先通读全诗,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的方向和范围,最后把相关的诗句进行认真的分析,特别是要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赏析。 此诗是写景抒情之作。前两联描写舟居书事的环境和氛围,第三四联写诗人的情思。 “罟网疏阴合”写的是捕鱼的情景:渔船稀疏地停泊着,渔人收起了鱼籝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借写景抒发了隐居的情怀。首句写涧水环绕香炉般的竹舍、草房,风拂草屋之烟;次句写野猿机巧不多,在山林之外学着安禅。 题集华林:题写《集华林》诗。集华林:即隐于华林山中。集:聚。 涧绕香厨竹:涧水环绕香炉般的竹舍。涧:小溪。香炉:用香料熏烤食物的器具。 风披草阁烟:风拂草屋之烟。披:吹散,拂。 野猿机事少,林外学安禅:野猿机智不灵巧,在山林之外学着安禅。机事
【注释】 稠:浓密。黍香:指黍稷的香味,古代以黍稷为祭祀之用。 童牧:儿童放牧牛羊。薄暮:傍晚。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闲居樵山时所作。樵山在今浙江上虞县境内,山不高而秀丽,山上多林木,山下有小河,风景很美。此诗写樵山景色,语言朴实自然,清新可人。 首句“绿稠山径小”,描绘了樵山脚下的一条小道,路虽小但却绿意盎然。“绿稠”二字,形象地写出了山路两旁树木的茂密和葱茏,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绿色的画卷中
越台秋月 古径罢呼鸾,高台不堪上。 奈此霜魄孤,悠然照林莽。 注释:古时的道路被野草覆盖,高高的台子不再有人攀登。无奈这秋天的月光如此孤独,它静静地洒落在林木之中。赏析:这首诗以“越台秋月”为题,描绘了越秀山上越王台在秋季月光下的景象。首句“古径罢呼鸾”,描写了道路两旁的野草丛生,无人行走的情景。第二句“高台不堪上”,表达了作者对这座曾经辉煌但现在已无人问津的高台的感慨。第三、四句“奈此霜魄孤
注释:云去山谷间显得幽深,云来涧边水色初白。只有山中人,才能指指点点的指出云的踪迹。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山景,云在谷中,云在涧边,云在山中,给人以空灵、静谧之感。后两句则写出了诗人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敏锐的感觉,能从云的变幻中感受到山的魅力,也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全诗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一首很好的写景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宫怨诗。诗人以月为题,通过写女子对月光的感受,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首句“闺中新月”,点明地点和时间,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暗示女子独处一室,寂寞无聊,盼望着外出游赏。第二句“宝镜光疑蚀”,运用典故,以玉鉴比作明月,形象地描绘了月亮清辉四溢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暗示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第三句“金波影尚亏”,运用比喻手法,将月亮比喻成金色的波纹
注释:羊城的八座名胜,越台的秋月最清。 走进树林可以洗涤,百尺瀑布飞泻清凉。 不必张挂萝幌招引客人,潺潺流水在等候客人聆听。 赏析:此诗写景如画,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地刻画了羊城的山水之美。 首句“入林缨可濯”,以“入林”二字起笔,既表明诗人置身山林之中,又写出了山中的景色秀美。“缨可濯”意为水可以洗濯,说明此处水源丰富。第二句“百尺泻清泠”,用“泻”字来形容瀑布飞泻而下的样子
注释: 羊城的八景之一——越台秋月。 古道上不再有呼鸾的声音了,高台无法上去。 无奈这霜冷的月光如此孤寂,悠然照耀着林木与荒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秋天夜晚月色的诗。第一句“古径罢呼鸾,高台不堪上”,写的是诗人在古径中不再能听到鸾鸟的叫声,因为高高的台子已经让人无法攀爬。第二句“奈此霜魄孤,悠然照林莽”,写的是这寒冷的月光是如此孤独,它悠然自得地照着林木与荒野。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