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锡
【注释】 中秋节,又称月夕、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人们赏月饼、吃团圆饭、观月亮等活动,以示庆祝丰收和团圆。“明月几时有”中的“月”指月亮,“把酒问青天”中的“酒”指酒杯,“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指抬头,都是表达对月亮的思念之情。 昌期:指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汉武帝赐给他的封爵。圣主:指英明的君主。昌期逢圣主:即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得到了圣明君主的赏识和重用。
【诗句释义】: 1. 秋气变人天:这里的“秋气”指的是秋天的气息,而“人天”则是指人间。整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气息使人变得像天上一样,即秋天的气息使人的心境和气质发生了变化。 2. 烟云胜昨年:这里用“烟云”来形容秋天的景色,而“胜”则表示胜过、比去年更好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今年的秋天的景色比去年的要更加美丽壮观。 3. 能教肌骨换,人似鹤翩跹: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改变人的肌肤和骨骼,使人变得更美
【注释】 澎湃:波涛。争:争斗。萧条:荒凉、冷落。淮泗:淮水和泗水,这里代指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安若命:安然无恙地度过时运。庄生: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哲学家。这里是说,不要像庄子那样超然物外,而要积极地为社会作贡献。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过江时所感。首句写江水波涛汹涌,与淮河、泗水争流激荡,气势磅礴。次句写自己身在江中舟行,见两岸萧瑟冷落,感慨万千,有“人生如秋日之叶”的悲凉之感。三
【注释】 1. 泗水山头:即泗水之滨,指泗水之南。 2. 断崖崎石嗟行路,破屋颓垣赋草虫:意思是说:断崖险峻的岩石上,感叹行人艰难;破败的屋子,残垣断壁间,有昆虫在鸣叫。 3.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泗水山头、风风雨雨中的“一孤蓬”等景象,表达出自己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前途的担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
这首诗是陈仁锡的《滁州·其四》,下面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1. 稚子盈门岂渥洼: - 稚子:年幼的孩子。 - 盈门:门庭若市,形容人很多。 - 岂:难道。 - 渥洼:丰腴丰满。 - 注释:年幼的孩子门前聚集了很多人,难道是因为他们都是丰腴丰满的吗? 2. 故园松菊自成家: - 故园:故乡。 - 松菊:指松树和菊花,常常用来象征坚韧和高洁的品质。 - 自成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的家园。 -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语言、思想情感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诗句中的重点意象来分析手法。此题要求考生“逐句释义”并赏析诗句大意。 (1) “剩有琅琊续后游”,点出“龙兴寺”,龙兴寺是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与庐山东林寺齐名,为净土宗祖庭。“剩有”二字表明龙兴寺虽已衰落但依然存在,且“续后游”表明其仍有后人前往参礼
【注释】 几:几次;况:况且;秋:秋天的月色。忧勤:忧虑勤劳,这里指思念家乡、为官清廉。宵旿:夜晚。穷愁:穷困潦倒之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中秋佳节的有感而发之作。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天空,看到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中,又恰逢秋季,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后两句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不问贫富、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注释:九月初一路过王庄,偶然看到高适闭门不纳,不知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心事,所以再次登上高处。 乍见衣薪者,秋都惨不号。低头弗敢问,何忍复登高。 注释:忽然看见一个打柴的人,秋天的萧条凄清,他也不哭喊。我不敢问他为什么不哭,更不忍再独自登高
注释: 中秋: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国节日中秋节。 心与鸥俱白:我的心和鸥鸟一样都是白色的。 琴将鹤共弹:我的琴想要和鹤一起弹奏。 忽闻松子落,微听水流潺:忽然听到松果落下的声音,轻轻地听着水流潺潺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中秋节时的心情和所见所闻。首句"心与鸥俱白",诗人说自己的心和鸥鸟一样都是白色的,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和纯净。第二句"琴将鹤共弹",诗人说他的琴想要和鹤一起弹奏
注释: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 无计留月住,孤城绝域看:无法留住月亮,只能远望着孤城和远方的土地。 居延击刁斗,闺梦到城难:在居延(地名)敲击刁斗(古代的警钟),闺中的人却梦见自己回到了那片遥远的土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之夜,遥望家乡的情景。首句"无计留月住,孤城绝域看",表达了诗人无法留住月亮,只能远望着孤城和远方的土地的心情。第二句"居延击刁斗,闺梦到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