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毓英
【注释】 萧萧:形容风声凄厉。寒到否:寒冷是否到来? 半臂:指做一件短衣服。 【赏析】 《寄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中写自己思念在外的亲人,表现了对亲人的深情和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以“木叶萧萧下”为引子,引出后两句的描写。“衣同寒到否”,这是说,我的衣服是否也和秋天一样的凉呢?“半臂手亲裁”,这是说,我做的是一件短袖衫,是亲手做的,是亲手缝制。这里,诗人用词简练、含蓄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赏析诗歌要从主题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作答。 “别后情无限,离怀托短歌”,此句是说,别后思念之情无穷无尽,只能借以短歌来表达离别的愁思。“别后”,指别离之后;“情无限”,即“情意无限”。两句是说,别后情思无限,只能借助于短歌来倾诉。“离怀”,指离别时满怀的忧愁。“托”,寄托。两句的意思是说:别后思念之情无穷无尽,只能通过寄给外方的短歌来倾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诗歌内容,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注意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似水流光远,年华去不回”:时间如流水般流逝,岁月一去不复返。这句是第一联。意思是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诗人以水为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之快;而年华逝去,则无法挽回。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惋惜之情。 “笑君如燕子,一岁一归来”
庚子中秋 夜静空庭雁唳群,商声偏送枕边闻。 无家正值沧桑变,有泪难禁骨肉分。 极目乡云侬陟屺,惊心烽火婿从军。 那堪又到中秋节,寂寞兰闺万绪纷。 注释: 1. 庚子: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也称为中元节,是道教和佛教的鬼节之一。 2. 空庭:空旷的庭院。 3. 雁唳:指大雁在夜空中发出的声音。 4. 商声:古代音乐中的五声音阶之一,此处指夜晚的蟋蟀叫声。 5. 枕边闻:指在床上听到的声音。 6.
【释义】 木叶萧萧地飘落,闲寂的台阶上秋色催人。 衣服是否和寒气一样冷呢?还是自己亲手裁制? 【赏析】 这是一首写初秋景象和诗人自己动手制作衣物的小诗。首句是写秋景。秋天来了,树叶由绿逐渐变成黄色、赤色,然后变成红色,最后落在地上铺成一层地毯,而那落叶又飘飘扬扬地在空中飞舞。这两句是说,树叶已经纷纷落下,秋意逼人,让人感到寒冷。第二句是说,在这样一个季节,人们常常要穿上新衣。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而来
霜信催砧急,寒闺寄远时。 霜信:即霜讯或霜期之信使,这里指霜降时节的信使。砧声:捣衣声。砧石是古人用来捣衣的木石,故有此称。 料应孤客梦,付与枕函知。 孤客:旅居异乡的游子。枕函:枕头下的小盒
木叶萧萧下,闲阶秋色催。 衣同寒到否,半臂手亲裁。
夜静空庭雁唳群,商声偏送枕边闻。 无家正值沧桑变,有泪难禁骨肉分。 极目乡云侬陟屺,惊心烽火婿从军。 那堪又到中秋节,寂寞兰闺万绪纷
丁毓英是清代诗人,字蕴如,江苏宜兴人。 丁毓英的活动时间大致在清朝宣统年间(1909~1911),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动,包括政治动荡、经济转型和思想解放等。丁毓英作为“北洋儒商”言敦源的妻室,其生活背景也受到了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
丁毓英是清代诗人,字蕴如,江苏宜兴人。 丁毓英的活动时间大致在清朝宣统年间(1909~1911),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动,包括政治动荡、经济转型和思想解放等。丁毓英作为“北洋儒商”言敦源的妻室,其生活背景也受到了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