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
【注释】 小草:这里指蒺藜,一种植物。 形如白:形状像。 蒙茸:草木茂盛的样子。 亦生之:也在这里生长。 刺裙:古代女子在衣襟上用彩丝缀饰花纹,叫做“绣裙”,也叫“绣裳”。 名字中多刺:比喻文字或言语尖锐,含有讥刺意味。 好读鸡鸣戒旦诗:喜欢读《鸡鸣早看天》,意思是勤于学习。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小草。小草是大自然的一员,虽然微不足道,但却顽强地在世界各地生长,其生命力令人赞叹
《咏物二十四首》是周凯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欣赏到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有酒何须好模样: - 字面意思:“有酒”指的是拥有酒,“何须”表示没有必要,“好模样”指美好的形状或外表。 - 深层含义: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一种生活哲学,即在生活中不必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美,而应更加注重内在的品质与实质。 2. 大螺如斗小如瓯: - 字面意思
“秋去春来满水村,夜深飞扑一灯昏。”这句诗通过描绘一个季节更迭的场景,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诗句中的“秋去春来”暗示着自然界的更替,而“满水村”则可能象征着某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避罗不免仍投网,一样同为釜底魂。”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壮的情感。它形象地比喻了那些尽管努力挣扎,最终仍然无法逃脱命运安排的人或事物,就像落入锅中的灵魂一样无法自拔。这里的“避罗”指的是逃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遨的《咏物二十四首·鱼》。全诗如下: 鱼生八足背无鳞,海洞悠悠寓此身。 偏有渔人来捕取,居然桀石欲投人。 注释: - 鱼:指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 - 生八足背无鳞:形容鱼长了八只脚,但背上没有鳞片。 - 海洞悠悠寓此身:意思是鱼生活在深深的大海里,悠然自得。 - 偏有渔人来捕取:指的是有人来捉鱼。 - 居然桀石欲投人:意思是鱼竟然敢向人投掷石头。 赏析: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非石非虫亦非鳖,腹纹隐隐作螺纹。 怜他枯绝偏能活,著醋依然匹耦分。 ``` 译文: 不是石头也不是虫子,也不是鱼鳖,它的腹部有着隐约的螺纹状花纹。尽管它已经枯萎到几乎要死亡,但仍然能够活下来,就像在醋中浸泡一样,它与别的同类保持着相似的形状和纹理。 赏析: 1. 非石非虫亦非鳖:这句话表达了该物既不是石头、虫子,也不是鳖,而是某种特定的生物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绘一个形象,表达了他对这个物品的赞美之情。 “刺如猬集形如鼓”这句诗描述的是这个物品的形状和特征。刺猬身上的刺密集且排列有序,就像被扎成一团;而形状像鼓的物品则是圆形的,有凸起的部分。这两个特点使得这个物品在形态上具有独特性。 “应比河豚毒几分”这句诗则暗示了这个物品可能与河豚相似,具有一定的毒性。河豚是一种海洋生物,其肉质鲜美,但同时也有可能含有毒性物质
注释: 胎生闻说有鲨鱼,多少鲲鲕出尾闾。 入腹依然容乳哺,此中空洞定何如。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述鲨鱼的形态和行为,来表达对生命循环和生态平衡的思考。 首句“胎生闻说有鲨鱼”,诗人在开篇便以惊奇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于鲨鱼这种生物的陌生感。鲨鱼是一种胎生的鱼类,这种奇特的繁殖方式让诗人感到新奇而惊讶。 第二句“多少鲲鲕出尾闾”,诗人继续展开想象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鹦鹉被困在笼子里的景象,通过对比鹦鹉的自然状态和被囚禁的状态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不满。 注释: - 鹦鹉:一种鸟类,羽毛鲜艳,常用于装饰或象征。 - 大海中:比喻广阔无垠的空间,暗示鹦鹉被关在一个狭小的地方。 - 绿毛红嘴宛然同:描述鹦鹉颜色与自然相似,强调鹦鹉的美丽。 - 剧怜有翅身无足:形容鹦鹉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感到可怜。 - 谁把金绦锁玉笼
蚂蚁曾经闻说过,可以用来制作醋;澎湖的美味有丁香。 京都可惜无人寄,崇效花前客未尝。
【注释】 扪:摸。恣:尽。大嚼:尽情地吃。沧海:大海。沧波:大海的波涛。瀛洲:传说中的仙山名,在东海中。王景略:王景略是南朝梁陈后主时的一位将军,曾率军征伐南陈,大破之。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一种能以海水为食的小虾,这种小虾善于跳跃,能在海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它比作有“海客语”“瀛洲”的经历的王景略,表现了诗人对它的赞美。 前两句写小虾的活动。赤足扪来恣大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