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
【注释】 1. 望公如望岁:盼望着您能像盼望年岁一样,早日康复。 2. 厥疾今其瘳:他的疾病现在将要好了。 3. 闻言心孔悲: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非常悲痛。 4. 告民且勿忧:告诉老百姓不要担心。 5. 圣恩实周瞻:皇帝的恩德确实广大无际。 6. 大吏闻报书:官员们接到了报告。 7. 夙夜咨昏垫:日夜焦虑,忧虑百姓受灾。 8. 偏灾已入告:这次灾害已经上报。 9. 府库出帑金,实惠定遍沾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王稚登,他的诗作以描绘台湾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为主,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澎湖一岛若可弃,乃与台厦相控援。 屹立沧溟大海中,褊小疆隅难比县。 不产禾苗产杂粱,习惯波涛业渔佃。 澎湖是一个孤立的小岛,位于台湾海峡中,四面环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渔业和种植杂粮,生活虽然艰苦,但自给自足。 去秋台飓风为灾,咸雨飞飞浪花溅。
【注】社仓:民间的常平义仓,是古代的一种储备制度,由官府和民众共同出资建立,用以储存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分或兼:有的实行官捐民捐,有的实行官督民办。 成规:既定的规章制度。 兵米:战时的粮饷,通常由官府提供。 宿饱家家:让每家都能吃饱饭。 旱潦:指旱灾和水灾。 偏灾:灾害不均,有的地方受灾较重。 神君:对神祇的尊称。 吁谟:商议、筹划。 合献知:合于事理。 越俎代谋:超出职责范围而参与谋划。
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 这是一首七言诗,共六句。前两句写接到朝廷的急报后,迅速向上级报告并请求批准。接下来四句描述了厦门道的情况,需要购买物资以备急需。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受灾地区的关注和希望帮助受灾人民的愿望。全诗通过描述紧急救援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怀和责任感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的诗人林鸿,他以豪放、奔放的诗风著称。下面将逐句翻译这首诗: 十八日抵澎湖潮退风作不能进口收泊嵵里 在十八日抵达澎湖时,由于潮水退去,大风开始出现,无法顺利进入港口停靠。 夜渡黑水沟,朝见澎湖山。小奚先拍手,喜得履人寰。 在夜晚渡过黑水沟时,看到澎湖山上的景色,心中感到非常高兴。 忽地东风狂似虎,竹篙湾前难转弯。我帆力与风力持,自辰及午力渐孱。 突然间,东风强劲如同猛虎
这首诗是蔡生对诗人的回应,表达了他对于诗人观点的支持。蔡生认为诗人的言论是正确的,并且鼓励诗人继续前行。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诗人更好地实现其理想。 诗句: - 再答蔡生 / 蔡生满腹怀琳琅,入门意气何飞扬。手出馈遗不敢当,又作长歌气沛滂。 - 前幅大半多揄扬,阐发天人明灾祥。中言次贫亦可伤,愿借帑库资糇粮。 - 九秋岁熟相归偿,普济两月云何妨。后幅硁硁议社仓
注释: 虎井屿前有沈城,风狂浪涌无影形。秋水澄澈波渊渟,渔人下视见星星,女墙雉堞高伶俜。约略红毛城大小,殷红砖石苔藓青。不知何年落海底,中有败壁横窗棂。蔡生述之我则听,不敢乘舟窥视恐惊蛟龙醒,作歌聊向虎山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海景图,诗人以虎井屿为背景,描绘了沈城的雄伟和秋天水波荡漾的情景。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感叹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虎井屿前有沈城,风狂浪涌无影形
这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首先看第一句,“乘小舟登岸宿嵵里陈氏祠堂”,描述了诗人乘坐小船上岸的情景。这里,“嵵里”可能是一个地名,而“陈氏祠堂”则是当地的一个著名景点或家族宗祠。诗人选择在这个地点住宿,可能是因为这个地方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或价值。 接着我们看到第二句,“所以滨海民,饥死无诽议”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井水的诗歌,通过描绘井水的美好和对将军施的怀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诗的前两句“施将军井歌”直接提到了“施将军”,表明这是一篇关于施将军的诗歌。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井水的清澈和甘甜,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幸福。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接下来的四句诗中,诗人描述了将军施曾经驻守过的一个井泉。这个井泉不仅水量充足
诗句原文: 锅盖呼名奈俗何,鲼称江赋亦传讹。 澎湖唤作琵琶好,鱼更多于饭甑多。 译文: 锅盖上的名字听起来像普通东西,而鲼的称呼也是错误的。 澎湖岛被误称为美丽的琵琶,而鱼的数量比饭盒还要多。 注释: - 锅盖呼名奈俗何:锅盖上的名字听起来像普通东西,表示锅盖的外形与普通人常听到的东西类似,给人一种平凡无奇的感觉。 - 鲼称江赋亦传讹:鲼的称呼也是错误的:这里指的是将某种生物错误地称为“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