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
这首诗是一首回答蔡生诗的诗,蔡生诗中有赞美、忧虑、劝诫等情感。下面是这首诗的内容: 再答蔡生 蔡生满腹怀琳琅,入门意气何飞飏。 手出馈遗不敢当,又作长歌气沛滂。 前幅大半多揄扬,阐发天人明灾祥。 中言次贫亦可伤,愿借帑库资糇粮。 九秋岁熟相归偿,普济两月云何妨。 后幅硁硁议社仓,转输欲与常平相。 读书致用贵通方,蔡生出之言则臧。 止令少安毋仓皇。 蔡生听我言,我言亦孔长。 国家荒政在救荒
道光壬辰1832三月十七日放洋 东风稍杀北风劲,庶几可以借帆力。 情况稍好一些,东风比北风弱,但仍足以利用风力。 注释:东风是指南方的风,北风是北方的风。这里指的是海风。“庶几”表示希望,“借帆力”表示借助风力行驶。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海上航行的困难,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希望在东风的帮助下顺利航行。这表现了诗人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和坚韧。 第二句:况有山神预告期,未敢迟延误晷刻。
这首诗由八句组成,每一句都包含了一个关键词,下面就是对这些关键词的解释和赏析。 1. 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 - 关键词: 抚恤 抚恤通常指对遭遇不幸或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在这首诗中,"抚恤"可能指的是为那些受到天灾、疾病或其他不幸影响的人们提供帮助。 2. 天灾降有由,由民心所致。 - 关键词: 天灾 天灾指的是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干旱等。在这里,诗人表达了这些灾害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诗句原文】: 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蔡生澎湖秀,作歌以当哭。 上言岁凶荒,下言民茕独。 防患思社仓,加赈乞万斛。 悲哉蔡生言,淋浪泪满幅。 读书以致用,进生话款曲。 澎湖蕞尔区,赋税无盈缩。 地种网沪缯,贡饷不及六。 生齿日以繁,大化久沐浴。 岁供不加增,官输不加续。 今以廿载粮,充尔万民腹。 赈抚有成规,但期免沟渎。 极次分贫穷,岂能恣所欲。 止缘阻海风,来迟心愧恧。 转瞬麦秋至,高粱望成熟。
这首诗是蔡廷兰在澎湖的一首抚恤诗。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渺兹澎湖岛,汪洋当巨浸 “此岛”指的是澎湖列岛,“汪洋”形容其广阔的海面,“当巨浸”意指被大海环绕。这里表达了对澎湖岛广阔海景的感受。 2. 哀哉澎湖民,颠连遭岁祲 这里的“哀哉”表达了作者对澎湖民众遭遇灾情的同情,“颠连”意味着接连不断的困难或苦难,“遭岁祲”则指连续多年的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等。 3. 山势若浮鸥
这首诗是诗人蒋士铨的《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其中“薯丝十万石,计可尔命全。”和“一以抒民力,一以扶民颠。”两句较为重要。 译文: 卓哉蒋刺史,判澎已十年。 视民如孙曾,呼之即来前。 心伤澎民苦,双睫涕泪涟。 死者赙以槥,病者医以钱。 廉俸无多入,心馀力苦绵。 尔民共见知,长官亦可怜。 台阳各大吏,闻报心忧煎。 筹款拨拯济,隔海目悬悬。 使者自厦来,两地相周旋。 薯丝十万石,计可尔命全。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郑善夫的作品《再答蔡生》。下面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1. 贮有兵饷不敢商,若动台库费周章。大海风波嗟茫茫,来无时兮空怅望。 译文:储存着的军资粮饷我不敢随意动用,一动用就会花费巨大的精力与周折。大海波涛汹涌,茫茫一片,不知何时才能平息。 注释:贮——储藏;饷——粮食、军食;商——动用;台——指朝廷或国家;库——仓库;周章——周身的困难;茫茫——广阔无垠。 赏析
诗句释义: 赖有贤司牧,劝民相赈贷。急需发放义仓钱,救济百姓。 亟发义仓钱,户口资零碎。迅速筹集资金,以解决民众的困难。 碾米借营仓,平粜付阛阓。将碾好的大米借给军营,以低价出售给市民。 劳劳相慰藉,教民且忍耐。相互安慰,教导人民耐心等待。 些许奚足恃,家家食海菜。即使只有一点点食物也不足以依靠,但家家户户都以海菜为食。 海菜亦可食,须杂薯与米。虽然海菜也可以食用,但需要与红薯和大米搭配食用。
【注释】 1. 小舟:小船。嵵里陈氏祠堂:地名,位于嵵里。 2. 泊舟既初定:停泊的船只已经初步确定下来。汛炮声连连:指船只上发射的信号弹声接连不断。 3. 老幼集如蚁:老人和小孩聚集在一起像蚂蚁一样多。知是赈恤船:知道是来救济饥荒的船只。 4. 黄九手招邀:黄九伸手邀请。小艇呼来前:用小艇招呼他走过来。 5. 劝我且登岸:劝告我暂且上岸,以便实地察看情况。 6. 从者皆不可:跟随的人都无法答应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作品,全诗共八首,每首都是对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的深刻反映。下面逐句释义: 1. 东台西厦澎湖中,夏秋往往多台风。去年九月飓更甚,海飞咸雨枯青葱。 - “东台西厦”指代的是东南沿海地区,“澎湖”是中国台湾岛上的一个岛屿。“夏秋往往多台风”说明这些地区在夏季和秋季经常会遭受台风的侵袭。“去年九月飓更甚”,指的是上一年九月的台风更为严重